这本《走向世界的挫折》通过以郭嵩焘的日记为基础,深入挖掘了郭嵩焘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与外界评判的不一致之处。郭嵩焘的一些言行早已超越了他所处时代的人们所能理解。与同时代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相比,郭嵩焘的名声稍逊一筹。这是因为人们习惯用成败来评判英雄,在平定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的战争中,郭嵩焘的活跃程度不及这三位。尤其是在生涯中后期,他与当时正处在巅峰的左宗棠产生了矛盾,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与“天朝上国”的主流看法不同,因此备受批评。
书中提到了郭嵩焘的一个特点,“对事不对人”。例如,在广东巡抚任上,他一开始与上司不和,是因为上司怠政,后来上司改进了工作态度,两人开始合作。然而,在郭嵩焘的经历中,并不能总是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在清朝的官场上,更多的是“对人不对事”。用现在的话来说,郭嵩焘明显具有浓厚的书生气息,较为固执己见,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重人情世故胜过正理。在书中,每当郭嵩焘处理与洋人的事务时,他的内心独白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他认为可以通过理性沟通与洋人交流的观点。相反地,清朝的子民更多时候却不能以理性来沟通。郭嵩焘洞悉到了这一点,但同时代的其他人仍然按照过去的办事方式处理与洋人的事务,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那些配以军功而起、享有更大话语权的人,反而依然使用以往的方法。
由于本书以郭嵩焘的日记为主要资料,因此能够更真实地重现19世纪的一些场景,比如被洗劫之前的圆明园。郭嵩焘在园中的一日游。这得益于郭嵩焘在日记中的详细记录,也表明了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郭嵩焘原本没有打算出版日记,因此内容更加真实。毕竟,如果打算出版的话,在书写时自然会产生一些顾虑,一些想要沽名钓誉的人不会写下一些见不得人的隐私,他们会尽量吹嘘自己。就像有些人写自传一样,隐藏了很多阴暗的事迹。书中后半部分主要叙述了郭嵩焘出使英国的经历。通过日记,我们可以看出,郭嵩焘本人对出使英国并不情愿,与后世所言的“毅然出使英国”截然不同。他内心的声音与外界的喧嚣不一致,所幸我们有日记,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内心境界。谈及当时中英关系时,不得不提到鸦片问题。郭嵩焘根据自己所见向清廷建议禁烟,但可惜未能如愿。郭嵩焘身处西方文明,见多识广,他的处世风格也得到了西方人的尊敬,但在国内却受到排斥和不理解。这就是西方的原则。当然,西方也有不讲理的人,比如他们刚到英国时,就有随从在街上被人打了,因为那个英国人认为他们是异教徒,他们的形象也被西方人所讽刺。傲慢是无处不在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但有修养的人会收敛自己的傲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