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0年12月
字数:约4000字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欢迎继续往下翻阅——一名公关毕业生的自白)
光阴似箭,转眼十年。回想一个14年前的决定,一日为公关人,终身受益。这十多年以来,又何尝不是不停地思索自己在做着什么样(有价值)的事答案不是找到了没有,而是一直在坚持吧。
不得不承认,我是进了大学的殿堂,才知道,原来“公共关系”就是大家说的“公关”。说实话,早知道这样,我可能不会选择这个专业但“公关”始终是一个偏贬义的词汇,而作为女性,便时常被称作“公关小姐”了。所以公关人一般都把自己成为PR,即PublicRelations,来化解这种尴尬。当然,公关这个专业让人尴尬的还不止这点。还有不置可否的学院分配、包罗万有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乃至现在在校友会上套着某某届公共关系某某某的身份,总有点情怯。但是,这又如何,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还是会选择它……
十年聚会之际,写写这段让我又爱又恨的人生经历吧。
01到底什么是公关
最近无意中借阅了《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7(公共关系蓝皮书)》,书里提到了很多近年公共关系的大事和学术界的新动态,帮我寻回了一些丢失的记忆。曾经课堂上熟悉的理论知识和案例(以及紧扣热点时事运用公共关系知识去分析的套路),又一次跃然纸上。当年其实不太理解这种分析方法的用意,而且这些案例又离我们那么远,到了今天,似乎有点明白。公共关系,其实泛指各类社会现象、社会结构中的联系——一个包含了“几乎所有的”的概念。但凡有公共管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品牌策划、企业文化、政府公关、城市发展……都可以跟它扯上关系。
读书的时候不理解,现在在职场后便开始慢慢知道,原来这些我们奉为圭臬的大事件,就是从职场人士手中有意无意地操纵出来的——命运果然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掌握在有能力的人手里。当年认为高不可攀的理论殿堂,一转眼成为了人生试炼场。蓦然回首,“万物皆公关”,人生便是全然掌握在公关的罗网之中。
我们的课堂学习非常多元,除了学院配套的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和广告学等课程外,还涉及公关写作(然而老师每节课都只是在给我们讲他日常生活以及做人道理)、电影鉴赏(印象最深的是红白蓝三部曲)、品牌策划(实质上是如何使用AI、PS)等等(注意,以上都不是选修,而是专业必修)。从课堂上学习到的公共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沟通、解决危机、实现经济价值。学到了那么多实用的知识,我都对走出校园、迎接未来而感到兴奋了。
02万能的公关真的万能吗
2016年,一则噩耗在同学群中散布,中山大学取消公共关系学招生。我们成了真真正正的空前、绝后的一代人。想当年,我们也是公共关系的早期入学生,在东校区大学城拓荒开垦。大三的时候,我们从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务学院)分离出来,转入传播与设计学院(传设院),感觉自己是个被抛弃的孩子。当时不是十分理解,管理学学士学位和文学学士学位之间的不同,但得知我们会按照入学承诺时获得管理学学位时,大家似乎都如释重负。转院的体验十分深刻,一方面是陌生的学科环境,另一方面是从古典学术转入到新兴创意的氛围。古典是根基,新兴的倒是让人觉得不太踏实。
今年某夜,我突然做梦想起好多年前那一幕,几乎整个学院的同学都跑去听夏书章夏老讲课的那个晚上。我几乎所有的专业课都没有听得那么认真,因为似站在高台上的夏老,给我们讲的道理我都懂,他亦十分亲切,循循善诱。我当时坐到第一排地板上的边角处,却很有满足感。那时候还不流行手机拍照,拍照的话,手机的像数也是很渣,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但是,画面永远留在脑海里。大四的时候,胡舒立担任院长,也是这样的万人空巷,几乎整个学院的同学都跑去听她的讲座了。记忆倒是有点丢失了。虽然不知道丢失了什么,但觉得公共关系这个专业非常可怜,似乎在没落。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7(公共关系蓝皮书)》虽然没有把这条信息放在内文的重要位置,但是在前言部分的思考,关于中大和清华的公共关系专业撤销,而引发的学界关于“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是实用学科之争”,是我在书中读到最有感触的部分。
03离开校园,我转了专业
懵懂走出大学校园,我们开始到了职场,最开始我们班毕业生大概是1:1,进了公关行业的占了一半,也大多在大城市。而我,因为小城市没有公关相应的专业,我考取了CUHK的新媒体硕士,获得了AdmissionNotification,毕业前还在人人网发表了两篇高流量文章关于怎么赤手空拳申请香港的大学,又怎么获得录取。然而站在人生的交叉口,我没有去香港深造,选择了转行进入了规划设计行业。也是一种鬼使神差吧,因为其实我当初最想读的就是艺术设计类别的理科专业。刚步入职场打满了鸡血,要在这一行里闯出新天地的感觉,没想到第二年因为我公共关系毕业的身份调岗回归到办公室行政管理员,一干就是六年。
公共关系用在这个岗位的确是十分妥帖,公文写作、企业文化、活动策划样样来,党政工团妇,事事关己。每一样似乎都跟公共关系沾边,但干了一些什么大事业了吗,也不算,因为企业文化已经在这个已有二十几年发展历程的大企业里形成了套路,我在做的只不过是把事情按照既定的轨迹完成。
一边工作我一边思考,公共关系的确是广泛,但是在设计单位弱势明显,因为不是业务岗,只能做服务性工作。后来我又业余修读了文学专业的学历,到2014年有机会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在职硕士的学习,因为师资和教学配合的便利,也由于工作相关能够拓展思路,我毅然决定报读,并且以班级第一的成绩,实现了从文科到工科的漂亮翻身。
转到另一个专业,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一门课我印象特别深,从武汉来的老师PPT的第一页就一句话“规划是一种信仰”。我心想,天啊,原来别的专业都已经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了,我原来学的都是什么我又不得不陷入了沉思。职场经验告诉我,规划这个行业每年都在开年会学会研讨会,学术氛围无比活跃,还有各类职业资格(执业资格)考试,一个规划师从踏入师门的那一刻、从毕业上岗的那一刻就在进步,那我呢我的社会价值通过什么来体现连立身之本都没想好,更别谈信仰了。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百闻不如一见”是最好的公共关系。硕士毕业时,我的论文其实是社会学理论支撑的行动者的研究;硕士毕业后,我有了机会参与到规划项目中了,此时的我,仍然是流着公共关系血液,一直探索如何让社会学(公共关系)融入规划项目,甚至是探索我——作为一名规划师,怎么经营我的公共关系。而我对“公共关系”越发有一种感悟,便是——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成为工具,配合其他学科、事件或是条件共同使用——包括在主职上。优秀的公共关系师(CCO)ta本身也不能脱离一些具体的事件和事务而存在,公共关系渗透其中却又不是主骨,也许就是公共关系最好的注脚。
04毕业十年,同学们怎样了
2020年6月6日,因为疫情,毕业十周年聚会改成线上会议。班上许多多年未见的同学都在线上露了脸,每个人都给出了一句寄语。十年后,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家庭,大部分都还在打工。大家为也为减肥、带娃这样的事情而鸡毛鸭血,甚至也为未来十年怎么走而发愁。也许十年正是一道职业上的坎,要为退休前实现某些自由的自己做好最后的一搏,认真不容易。在美颜滤镜下,大家似乎仍保持着十年前的精气神和容貌,十年前又何曾想过,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可以以这种方式共度此时社会变化太大了。
这十年以来,我几乎没有正式回过校园。此时,从事公关行业的同学比例已经差不多到了1:3,大部分同学已经离开了公关行业,这不意外,因为公关本来就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我们其实对于把握年轻人的思维和喜好已经开始吃力,也许是为加班加点而感到体力不支。身边的不少同学一头栽进了这一行,又走了,又再进去。有时候是认命也是无奈,因为三十几岁的自己,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了。
05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时代,如何定位自我
最近在读到不少城市写作类书籍往往都能发现一些学科融合的观点,甚至翻阅的这些写城市的人,他们本身就不是学城市(规划、建设、市政、交通等)专业的,有历史学的(易中天的《读城记》)、有政治哲学的(《城市的精神:何以安顿我们》),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
最近有点想念夏老,买了他的口述史,身为中国行政管理之父的他,也说道:“后来,我每到一个城市,总不免要在有意无意之中,对反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情况加以观察和思考,这已成为专业习惯”。甚至后面还提到“海绵城市”、交通问题、中国重要大城市……
我不知道作为一名学科融合的践行者,是不是比较容易在寻找理论支撑方面更加左右逢源,但在实践中是悲喜交加。可幸的是学科的融合会为我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产出,我也相信我的产出是更为丰富而有层次的。有一句话是我在鼓励自己继续坚持的时候常常提到的:“没有弯路是白走的”。每一步都是我迈向更丰饶人生的重要一步,每一步都不后悔。正面、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是我最为明确的定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