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人没有做过对鄂温克民族的背景调查,因此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看到人物名字中的“达吉亚娜”这个名字时,自信满满地认为这很可能是与俄语有关的鄂温克人民族(因为在一部我喜欢的作品《通灵之战》中,有一位选手的名字也叫做达吉亚娜)。根据这种理解,我猜想额尔古纳河可能是一条边界河,右岸代表着中国一侧,而左岸则是俄罗斯。后来我发现我的猜测是正确的!“写这样一个民族从历史中走来的故事”——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
继续阅读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很棒,比喻用得很巧妙,描写生动自然,展现了鄂温克族的生活画卷,给我一种《百年孤独》的感觉(后来我发现这也是很多人批评它的地方)。虽然叙述有些拖沓,但我想,把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写成连贯的内容可能比较困难。而且用第一人称叙述已经是相当妙的方式了。读到后面,也许是因为我加快了阅读速度,我发现越来越记不住这些人的名字。而且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死亡,也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为了描写他们的死亡。我开始找理由,生与死,也许这就是迟子建想要表达的主题。我当时想,这也能理解,毕竟生活在森林中,全凭自然支配生死,死亡相对而言是比较平常的事情。接受了这一说辞后,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了预测,于是越读越快,越快就不记得谁是谁了,很快就读完了整本书。
读完后,我告诉我的母亲这本书真好!她问我为什么好,我说比如作者写风吹散云,会说“风把云舔瘦了”。她说这就算好。后来我才想到,也许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描写确实值得学习。但是从文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它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过既然我是为了学习写作而读的,那么这本书就是值得称赞的。
直到读完之后,我在豆瓣上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我以前的疑惑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那些问题不应该是我给作者找的理由。通过总结大家的书评,我发现原来作者只在部落里待了两天(我本以为应该是至少一两个月的深入交流,类似于学术研究),我意识到这是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应该避免的问题。如果作者能多待一段时间,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民族,不将对方当作对象,不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农耕民族(这只是我的猜测),也许能展示出这个民族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底蕴,而不仅仅是记录了谁结婚了、谁去世了。就像书中说的,部落里有很多人采取风葬的方式,好像更多关于这个民族的故事随风而逝,并没有被记录下来。
今年我还有幸读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这让我想到,今年我已经读了两本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了。虽然我觉得李娟的文字没有迟子建那样灵活生动、用比喻巧妙,但她由于深入生活,因此对哈萨克族的描写更加活灵活现和立体(对此,感谢豆友cue我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异哈哈哈)。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我依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并且借此机会,我将继续阅读更多更有力量、更有深度的描写少数民族的作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