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坛的盛世,已经持续了千年之久。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我们已经不再知道当时的皇帝姓名,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诗人的名字却被人们所熟知。权力终有尽头,名垂千古却需要真正的才华来支撑。
在诗人中,苏轼是以他超凡的文学才华而为后世所敬仰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戏剧性的事情,这也是他形成潇洒豁达文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郑培凯在《烟雨任平生:郑培凯讲苏轼》一书中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挫折,甚至一度差点丧命,但他始终保持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在书中,郑培凯在写到“乌台诗案”时,并没有流露出诗人生命将逝的危机感,反而表达出一种随性乐观的态度。
然而,如果认为潇洒豁达是苏轼的“人设”,认为他无论何时都能在逆境中保持愉快,那就大错特错了。当他被贬到黄州、被朝廷边缘化时,他在陌生的地方遇到了族亲,不可避免地感到悲戚。“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这段诗作与我们熟知的苏轼的风格不同。但他始终是一个乐观的人,即使感到忧愁,也能很快调整自己,再次出发。这是我们普通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不仅通过实际行动解释了“穷而后工”的道理,还在美食领域做出了贡献。闲来无事时,他喝茶、吃肉,享受美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为美食而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美食固然重要,但我在读《烟雨任平生:郑培凯讲苏轼》时最大的收获是解决了我少年时的困惑。在读书时,我曾被《前赤壁赋》的格局所震撼,同时我也想知道其中的“客”是谁。通过本书,我得知这位“客”是苏轼的同乡,道士杨世昌。苏轼快乐人生的态度确实有几分儒释道的意味。
苏轼有许多优点,但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也曾因朋友的面子而写了应酬诗,类似于今天的软文。他的《苏州姚氏三瑞堂》基本上是对韩愈《嗟哉董生行》的改编,然而姚淳却将其视为至宝,而诗人却不喜欢。看来,人情世故没有什么新鲜事,在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宦海的风云早已消散,新旧党争的历史早已被明确,但诗人的才情佳作才是永恒的。那些“把酒问青天”的佳话,已经超越了千年的岁月,依然历久弥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