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即将上映,这让我想起了和这本小说的某种缘分,可能是因为我是作家所定义的读者默认有的缘分吧。奇妙的是,在我投入工作之后,我似乎忘记了之前研究和比对的各种论述,只是模糊地记得文字之间透露出的淡淡荒诞和嘴角上的一丝甜蜜。现在再看这篇文章,当时的论述仿佛正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
本文通过收集余华关于卡夫卡对自己影响的相关资料,总结出影响发生的过程,并分析余华是如何理解和认同卡夫卡的小说,并从中学习和影响自己的文学创作。
首先,余华在访谈中提到他是在1985年接触卡夫卡的小说的,他在文章中写道:“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恩赐。《乡村医生》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可以看出,当时的余华在写作中受到形式和观念的束缚,他感到窒息。而卡夫卡的小说的出现正好解放了余华的思想,让他摆脱了对传统写作法则的依赖。他意识到,伟大的作家的内心没有边界,没有生死之隔,没有美丑和善恶之分,他们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一切事物。这是卡夫卡给予余华的第一次震撼。
在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余华意识到自己即将确立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在《虚伪的作品》中,他谈到了一种虚伪的形式,并表明他希望使小说的形式更接近现代,寻求最真实的表现形式。余华的写作观中融入了一些明显的卡夫卡叙述特征,这些观点与余华先锋时期的写作行为密切相关。本文将通过分析余华在文学叙述上对卡夫卡作品的关注点,比较二者具有这些叙述和语言方面特点的文本,探讨余华受到卡夫卡影响的基础,并分析影响过程中的变异。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和余华的《河边的错误》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在叙述上都存在"空缺"的手法,同时叙述又是"坚实"的。在描写方面,都是采用了"简化直接"的方式,同时又保持了冷静和客观。这些相似之处构建了他们各自的荒诞大厦。卡夫卡的叙述具有直击人类痛苦的力量,通过精细入微的画面使想象变得可信。而余华则通过客观直接的叙述方式,将自我感知的真实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两位作家的"可比性"体现在他们之间建立了文学关系,并且都体会到了世界的荒诞与虚无。他们不受限于绝对的真理,而是为事实而创作,从精神上感受着力量。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却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世界的荒诞,这让他们无法对虚无不创作,就像余华所说的:"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
通过比较卡夫卡和余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现代主义对于中国先锋小说的影响。先锋小说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决裂,为先锋文学注入了活力。卡夫卡和余华在形式和思想上的继承和创新,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1. 余华:《河边的错误》,南海出版公司。 2. 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 卡夫卡:《在流放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4. 郝子靖:《余华小说中的叙事空缺——以《河边的错误》为例》,《名作欣赏》,2019年。 5. 潘清玉:《《河边的错误》中的后现代特征》,《牡丹》,2017年。 6. 陈鑫:《悖谬的真实:《河边的错误》之锋芒再探》,《黑河学刊》,2013年。 7. 王学谦:《每个人都是疯子——论余华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的先锋特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8. 余华:《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 9. 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