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平等问题是对我们当前处境的深入思考。早在1754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就对平等问题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讨,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一书中详细区分了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和伦理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卢梭认为不平等并非人类诞生时就存在的现象。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处于"自然状态",各群体和部族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相对平等。在这个阶段,无论是狩猎还是采集,人们所获得的食物都平分(因为食物有限,无多余之分,只能勉强维持生活)。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们捕获到更多的食物,生产资料开始有所剩余,于是私有制制度形成,这是不平等的根源。
耕种和冶铁革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长期的农耕活动导致土地所有权问题的出现。由于各家族、家庭及个人的能力、人数和其他具体条件不同,食物和其他资源,尤其是土地的分配变得不平等,贫富差距开始出现。为了巩固和扩大自身利益,各族群出现了争夺资源和领地的现象,进而产生了斗争甚至战争(这表明文明的产生源于弱肉强食的法则)。为了保护家族利益,大家族或大部落逐渐从选举制过渡到继承制,小家庭实行遗产继承制度,这样就出现了阶级或阶层分化。自秦制以来,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贵族和世家通过世代继承来巩固自身的上流社会地位,这与之相对的是寒门(这种不平等更多是制度带来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卢梭认为人类社会越发文明,则不平等也越发明显。孟德斯鸠认为贵族可以对君主形成权力制衡,因此认为贵族是欧洲自由的源泉。而卢梭站在平民的立场上,试图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卢梭并不是民粹主义者,他并不主张平民起来推翻统治者,因为这样只会导致新的统治者的诞生,他提倡建立民意政府或契约政府)。总之,卢梭认为不平等并不完全指财富,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在自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所以是平等的。而当一部分人开始依附另一部分人时,就没有自由和平等(也就是说,不平等产生于从属关系,比如劳工与雇主的关系)。卢梭是少数对自然状态抱有憧憬态度的人之一(这一点可以与老子的观点进行对话)。与他不同的是,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英国的霍布斯(《利维坦》)和洛克("白板说")都强调自然状态的不完备性,认为人类应当利用理性(建立政府)来弥补自然状态的不足。换句话说,卢梭关注的是精神和政治状态的不平等,这让我们反思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尽管在财富和地位上存在不平等,但每个人其精神和政治权利应该是平等的。然而实际社会却是这样:人们因为财富和地位的劣势,自觉否定了自身的平等精神。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说:"人生来自由,却无处可以不受束缚"。这里所说的束缚就是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存在是不合理的。只有当人们对形成社会契约的公意做出贡献时,才不会附属于任何一个人,平等才会产生。消除不平等首先要觉醒平等意识。在社会层面上,这意味着个人和政治领导者之间签订的社会契约。而作为个人,要先明白社会运作的前因后果,认识到作为个体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