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看心理学的书籍,因为我们担心最后会变成“正能量导师”式的语录,而且读了书之后,自己的生活仍然一团糟。但是这本书与众不同,它以聪明的方式呈现,没有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展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穿插其中的是一些心理理论。最特别的是,我觉得作者写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心的。原来心理咨询师也会在与访客交流时纠结自己该如何反应,原来心理咨询师自己也会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原来心理咨询师也不都是冷静自持的。
作者的真心叙述是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
其中一个点叫做情感置换,这一点我非常能够共鸣。当我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我不自觉地可能会把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会把自己的不快投射到家人和朋友身上。当我心怀怒火时,我会觉得遇见的人对我不友好。
然而,我之前很少意识到,原来自己在不自觉的时候把糟糕的心情发泄在了无辜的人身上。但是没关系,察觉到这一点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另一个点是痛苦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当我们经历了亲人的丧失等重大心理创伤时,我们是否还有权利去追求快乐?很多人长年累月地惩罚自己因为一件痛苦的事情,即使再次遇到快乐的事情,心里也会警钟敲响:“我凭什么快乐呢?”我之前读过三岛由纪夫的《仲夏之死》,母亲在丧失孩子后的心理状态被三岛由纪夫描写得非常细腻,她暗暗觉得别人都无法理解她的痛苦,她要求丈夫和她一起陷入痛苦之中,她觉得生命中任何快乐的出现都是不得体的,最后她甚至隐隐渴望着新一轮的痛苦。
但是快乐就是快乐,并不需要因为痛苦存在就被否认。痛苦也许不会完全消失,但是它也不会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书中还提到了“心理免疫系统”,这使我们比我们想象中更坚强。痛苦的遭遇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享受快乐的权利,两者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
还有一个观点是,我们不需要通过自毁回到痛苦中。很久以前,我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才发现痛苦是一种强迫性重复,我们可以在痛苦中获得某种掌控感,即使我们主动选择“痛苦”,我们依然能够从“选择痛苦”这种行为中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也许现在获得的快乐是我们不熟悉的,所以我们宁愿夺回掌控感,让自己回到熟悉的行为模式中,然后用一句“看吧,这才是我该过的生活”来自我安慰。
但我们其实都有权利去追求幸福,当我们意识到“朝着好的方向努力”也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才有勇气摆脱过去的痛苦。书中的夏洛特经历了几个改变的阶段,她纠结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迟迟不愿意迈出改变的一步,即使她感到痛苦。然而最后,她还是决定踏出改变的一步。
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都可以选择如何生活。这听起来有些像心灵鸡汤的陈词滥调:有时候我们不能选择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面对事情的态度,而这决定了我们每天的心情。书中的朱莉即将面对死亡,但她选择仍然去享受这段旅程中的生活。察觉到自己对“主动权”的掌握是我们构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坐在驾驶座上,后座上也许携带着内心的小孩,过去的痛苦,无法改变的事件,但是坐在驾驶座上的仍然是现在的我们。
还有一个观点是,我们必须放手去尝试,然后才能有所领悟。焦虑的反义词就是具体。有时候,我期待自己做一件事情后就会立刻得到积极回应,期待生活因为我一点点的意识而变得更好。但后来我发现,行动才是推动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积累经验和反馈,帮助我们继续前进,而不是一开始就一路通畅地走下去。
我们在生命中经历的各种关系并不会真的结束。过去的我们构成了现在的我们,如果我们彻底否认一段过去的经历,那我们也在否认现在的自己。时间是线性的,所以我们无法真正删除某段关系,我们得到的东西构成了现在的我们。我经常会怀念失去的伴侣、亲人,回忆过去的离别,但是我不能忘记,他们给予我的东西此刻就在我的内心。
你迫切的问题只是诱因。总有一件事情会引发我们的痛苦,比如作者经历的“分手”,但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这个事情可能是痛苦的诱因,而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问题源自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或许是童年带来的不安全感,或许是内心小孩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最终,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原因。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对待痛苦和快乐的态度。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选择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且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