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史上战争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着一层烟雾。这种烟雾一半源自于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的再构建,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充满挑战和征服的英雄之路。另一半烟雾则来自于魏晋名士风范给人们留下的幻象,充满了儒释道杂糅的味道。士族集团以土地占有为出发点,以学问攀附为纽带,以师徒军队部署为延伸,形成了许多地方政治军事集团。他们非竹林七贤,但各具个性,选择是否从政、辅佐主公一事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往往拥有像萧何一样的才能。这些集团包括沛县集团、颖川集团、陈留集团、武功集团、狄道集团、荥阳集团等等。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统计,这个时期共爆发了6192次战争,可见在兴亡之际,和平的日子并不多,而人们发现,和平的代价往往是战争,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与之相对应的时间线是:人口增加——战争能力增强——随着军事行动人口迁移——人口需要粮食供应——人口再生,即使地形有所不同,辽东、川中、陇西等地也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阅读《三国争霸》一书,可以得到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人们拼命厮杀是因为荷尔蒙的驱使,也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巨大代价,仇国论包含进行时、完成时和合法性三个要素。从三国时期开始,历史对战争的描述才变得更为具体,战争器械、火力、粮草需求等都变得更加明确,摒弃了上古战争时的模糊性和神话性。通过对比研究《华阳》、《晋书》、《三国志》这些著作,可以看出作者的强烈考证立场,并指出小时候从《演义》中所学的不准确之处,同时打破了陈寿为蜀国旧部的情感局限,并附注了淮河和长江一带的经济史。此外,经济制度对国力的影响也是这本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屯田和诸葛亮在蜀国的荆州集团所埋下的祸根。在一个王位和亲兵部曲家奴都可以世袭的地方,领兵不仅是军事行为,更是一种经济治国手段。
作者还写了四次叛变——吕布、诸葛诞、孟达、姜维以及王凌、母丘俭的背叛,小吏从中展现了人性的软弱和局限。另外,他还将经典战例生动地呈现出来,因为去掉了战争,战争史就变得苍白无力。写好战例并不容易,比如长平之战杀死四十万赵国军队,如何在地形上杀死这么多敌人,以及雇佣军随时可能散伙这些都没有提到。小吏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入川之战、北伐等战役,结合地形、经济、供应和文化冲突,展现了真实的战争场景,读者可以看到多维度的要素,也可以看出姜维这个人终究不适合在哪个地方执掌大权。从战争的本质来看,小吏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非政治是战争的附属物。大规模战争既是一种主张,也是释放不同人权力欲望的手段。战争打破了三百年的秩序——天下神圣,也打破了权臣的忍耐和夷狄的敬畏。其中司马刺杀魏帝这一节的典型描写就是如此。一般只研究军事史的人很难写出这样的描写。从战场上观察人性,从战场上理解人性非常有意义,因为掌握兵权是天子的权力。然而,从政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弱者如何争取强者,无非是借助道义攻击对方的方法,借助对方的话题制造人设。政治博弈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级别,尽管充满肮脏的一面,就像反对司马诏书一样。但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人际关系、利益冲突、奖励威慑、恐吓以及诚实与欺骗。荆州集团对益州的控制失败的原因也在于此。(小吏的史书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他写的《升米恩斗米仇》一文,当年我朋友闫彬买来,我们看完之后都痛哭一场,才明白一切已经太迟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