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在我们上小学之前,就已经潜移默化地接触到了许多地理知识。今天,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空间地理要素,旨在探讨这些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但是,普遍认为地理学只是一些地理知识的堆砌,在人们心目中并不重要,与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有所不及。
在古代,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远远超过了今天,甚至有人称之为“科学之母”。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总是从最熟悉的一草一木开始的,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关注地球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各种自然现象分类,产生了许多学科。特别是19世纪之后,各种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现代地理学关系最为紧密的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学科也纷纷脱离地理学母体,自立门户。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最早使用“地理”这个概念的典籍是《易传》。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意思是仰头眺望天上的日月星辰,俯身观察地上的山川草木,就能明白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种种道理。如今,我们要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仍然会称其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中国古代,人们关注地理问题,不仅要观察和了解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现象,还要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以此为基础,人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地理资源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繁的地理文献和文物。通过这些文献和文物,今天的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古人探究地理问题的历程。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它兼具自然和人文属性,是一门文理交融的学科。今天,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古人也总结出了许多相应的地理学理论。
不同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相似的问题,往往会形成类似的观念。中国古代地理学的许多方面都与世界其他文明有共通之处,比如早期的人类都会将自己生活的区域当作世界的中心,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也不例外。中华民族拥有独立的文化系统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华文化四五千年以来绵延不断,中国古代地理学也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为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地理学的世界观又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有力支柱。
中国古代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旅行家,例如明中后期的两位大旅行家王士性与徐霞客。他们在旅行的同时对亲眼所见的地理现象展开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卓越的观点,为今天的人们树立了榜样。中国古代地理学也从未停止与外界的交流,来自印度的“须弥山说”,源自欧洲的地球理论和先进的地图制作技术都曾对中国产生过影响。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七个部分,分别是思想篇、地貌篇、地矿篇、水文篇、气象篇、地图篇和人文篇。内容包括古人对地理现象的记录和研究,地理学理论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一些相关技术和仪器的发明创造等。在接触这些中国古代地理学内容时,你可能会觉得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其中有些不那么“正确”。但它们都是古人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今天能够评判古人的对错,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古人的肩膀之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