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代,我们在外教的美国文学课上,听到另一个小组在做pre时不断提起一本书的名字。那时,每周读我们小组的公路小说都很费劲,《革命之路》因此也就只停留在听名字的层面。后来,它被拍成电影,由演过《泰坦尼克号》的两位大明星主演,这让这本小说也受到了热捧,上千人在豆瓣上观看过,这在战后严肃美国小说中可谓是罕见的。
或许这是一件好事,十几年前的我可能无法理解这本小说要传达什么,就像我难以理解那本冗长无聊的公路小说。体会“我不知道我是谁”需要人生经历的积累,而识破幻象、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真正喜欢的生活,而是外在的建构或自我安慰”更需要勇气。对于像爱波那样勇敢地追求真正想做的事,并为之发动对自我的革命,我一度怀疑是否有必要。既然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她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
尽管自我意识强烈的女主人公在文学作品中已经是司空见惯的角色,尽管这本小说从未从她的视角叙事,但爱波仍然是个令人震撼的存在。不是因为她的死,而是因为她对弗兰克说的那句话——“I love you when you are good”——被翻译成“我爱你和和气气的时候”,这实在是太扯了。我想应该这个“good”,指的应该是弗兰克和她的父母一样“好”的时候,他们漂亮、体面、优雅并且奢侈,只关乎游轮、戛纳、汽车、电影等等,而与为生活操劳这样卑微的事情无关。虽然她的父母在她幼年时就抛弃了她,见面的次数极少,但她宣布他们是她最爱的人。她爱他们的外表和言谈举止,喜欢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
这样,一切就变得容易理解了。爱波后来去读戏剧学校,不想要孩子,无法满足于郊区中产家庭生活,渴望去巴黎,这些都源于她父母的基因。她来自于一个不同的阶级,或者说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mysteriously rich and careless and cruel”,可能只存在于书本中,只为审美而存在的世界。
我不知道,如果我年轻时读到这本书会是怎样的感受。是会因为完全无法理解而过早地放弃了美国文学呢,还是会受到“我不知道我是谁”的启发,从而发动对自我的革命之路呢?读书是否真的会让人变得更有智慧,或者我们永远需要生活无情的打击呢?也许,今后应该给学生一个“毕业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再读”的书单,而这本书会是其中的一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