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华夏这片广袤的国土不但被匈奴觊觎着,内部也是纷争不断,内忧外患,想在乱世中求一安稳之地已经实属不易。而各个地方都有“世大家族”,世代为官,资源集中,在当地很有威望,颇有“县官不如现管”的权利。
因为在那个时代,印刷术还没有普及,书还不像现在这般唾手可得。大部分书都集中在皇室和大家族手里。对知识的垄断以及乱世的双重作用下,想要进入仕途,门第就变得格外重要。寒门(家族中无人做官,或者虽然有为官的人,但职等不高或人数很少)出身,即使进入仕途,也只能从基础工作干起,无法做到较高的职位。
那个时代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家族,琅琊王氏,从寒门做到了门阀(最大的世大家族)。这个家族有50多位宰相,160多位五品以上官员。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献之也出自琅琊王氏。
那么,琅琊王氏到底如何将自己的家族从寒门经营为门阀呢《门阀》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门阀》讲的是八王之乱以后,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导、王敦离开自己的家乡,南渡千里之外的江东,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故事。
这既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各种宫斗剧、更加耐看,同时书中参考了《资治通鉴》等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琅琊王氏的故事也是众多想成事之人的经典教科书。读完《门阀》这本书,也给了我不少的启示。
找准自己的定位 突破寒门的禁锢,一入仕途就做到较高职位,带领琅琊王氏开始寒门跃迁的,是王祥。他就是二十四孝里那个“卧冰求鲤”的王祥。
在魏晋,人们对孝道非常推崇。出身寒门,也可以因为孝的美名入职为官。寒门出身的王祥定位就是孝顺。
《门阀》这本书里的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导,风度豪迈,目光敏锐。这样的形象非常符合魏晋时代盛行的人物品藻,特别是豪门贵族,推崇外貌姣好、风度翩翩,以及精神气质好的人。
而王敦的长相较王导就差了很多。人又黑,还土气,因此被各个世大家族的人看不起。但是他是一个旁若无人的人,非常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而不顾周围人的看法。这样的特点,也很适合在乱世生存。
想在新环境中有所突破,可以根据环境情况选准自己的定位,设好人设,为以后的发展铺路。
![Image](https://cdn.britannica.com/83/116883-050-1D5D37D9/Emperor-Wen-photographed-glass-museum-Nanjing-Ming.jpg)
既要计长远,还要顾眼前 司马睿是皇室中那个血缘远,没什么权利的人。他的野心却比他的背景大得多。他隐忍多年,悉心谋划,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为此,他接受琅琊王氏的建议和辅佐,放弃日益凋敝的北方,去江东开创新局面。
出发前,司马睿知道,现在依靠琅琊王氏,成大业的那天,他们肯定是功高盖主,很难收回实权。不过,不接受他们的辅佐,司马睿无法在当前的环境下获得更高的优势,他选择先顾眼前。
司马睿称帝后,立刻着手打压琅琊王氏,这些手段和方法,早已深思熟虑。
饮鸩止渴,看似疯狂糊涂,但是,有时候,一边度过眼前难关,一边谋划长远,才是最好的方案。
![Image](https://d17kynu4zpq5hy.cloudfront.net/igi/chinese-picture-high-detail/similar_books/29/9787532491788original.jpg)
先发制人不如慢半拍 无论是司马睿,还是琅琊王氏,他们的崛起和强大,都和他们深谙韬光养晦的重要性密不可分。
司马睿虽然也想争权,但是因为自己实力弱小,既没有参与八王之乱,也没有流露出任何对权利的向往,以免被人猜忌。他一面休养生息,积累实力,一面寻求人才,谋求未来更好的发展。
琅琊王氏的王祥,虽然因为孝行感动当地县官,被推举入仕,但是一方面是职位不高,升迁无望,另一方面是世道混乱,朝不保夕,于是选择归隐居,直到六十岁才出来做官。隐居期间不断提升自己的声望,最终能够直接入职较高的等级,成功将琅琊王氏拉出寒门。
在琅琊王氏不断壮大的日日夜夜中,遇事慢半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避锋芒,看清大局,寻机而动,才能后发制人。等待的过程是自我抑制,延迟满足的过程,是痛苦的过程,不过,会以百年基业如果你想了解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如果你想成事,不妨翻开《门阀》,会得到不少启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