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安三万里》后,我对李白这个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相较于其他同等地位的诗人和词人,李白的传记并没有那么多。这似乎是因为他的诗作更多地涵盖了普世的情感和价值观,对于文学评论家和历史研究者来说,对现实主义的关注可能更具吸引力。然而,对于哲学研究者和浪漫主义者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欣赏李白的作品,因为他们能够深刻领悟他的思想。
虽然这本书的标题是《李白传》,但其中主要内容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书,附录则是作者十几年后重新编写的《李白》。这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当时被认为是比较前沿的,因为它不仅分析了诗人的作品内容和形式,更强调了作者为何选择这样写作的原因。因此,它一直被视为研究李白诗歌的必读参考书。然而,由于这本书是在较早的时候出版的,所以其中的一些历史细节可能与最新的考证结果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作者的主观解读或政治正确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它探讨了李白作品的特点以及道教对他个人和作品的影响。这个论点通过对李白的诗作进行论证,逻辑自洽。第二,它讨论了李白政治生涯中的困苦和矛盾根源。这种矛盾源于李白追求的极端性格,他既想出世修仙,又想入世闯荡。他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摇摆,进入朝堂后对官僚体制失望,又想去修仙。因此,他仿佛一直处于一种渴望但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中,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保持着最丰富的创造力。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来说,他在政界和道界之间不断摇摆,为自己创造了灵感的动力,这也许正是他被视为天选之人的原因。
长久以来,我更喜欢词胜过诗,而且一直认为自己更偏爱杜甫而不是李白(对我最打动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确实是杜甫的作品)。对于李白,我一直有一种他“没心没肺”的印象。但是,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无论是他的“游侠”形象,还是他的“道”身份,以及他对各个社会阶层的“平交”,都是他真实的情感和忠诚的体现。我居然与李白有那么多的共鸣。唯一的区别是,他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而我却习惯于隐藏自己,慢慢地甚至忘记了真正的自己。这可能是我小时候不太喜欢李白的原因,觉得他太过真实而过于外露。然而,如今我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只能叹息一声,小心珍藏这种真实的宝贵。伟大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都能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与君共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