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建国以前的统治者在文献记载中被称为契丹遥辇氏,而中原文献则认为应该是契丹君长姓大贺氏。为了融合两国各自记录的文献,来自中原后代的史家进行了许多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雅里让位的阻午是遥辇首任可汗。在915年,耶律阿保机及其妻述律平设鸿门宴,并随后统合了契丹八部。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宝山辽墓的墓葬开始建立,耶律阿保机刚刚称帝不久,辽代的墓葬文化也正在慢慢形成。
在辽金元时期,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烧饭”的墓葬礼俗。根据这种仪式的规矩,死者生前所使用的衣物、武器、车马、珍玩等物品都可以被奉祭。一些专家认为这种风俗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而学者李清泉认为,在烧饭仪式中,会出现穹庐、毡殿和祭台等三种建筑形式。契丹人同样也具有“烧饭”仪式,他们的墓葬礼仪主要属于“风葬”或“火葬”。随着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影响,契丹人开始采用了宝山单墓室形制,这与他们自己的墓葬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学者巫鸿指出,宝山辽墓的墓室可以根据木门大致分为门道过渡、围绕石室的环形外部以及石室中的近方形内部这三个空间结构。根据壁画内容,这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侍者、生活起居以及神话象征。
学者王音认为,石室与墓室结合在一起,通过两侧的木门实现了“室中套室”的结构。宝山辽墓的两座墓葬之间外部和内部的壁画风格截然不同。石室内的壁画题材反映出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例如汉武帝和西王母的《降真图》、苏若兰的《寄锦图》和杨贵妃的《贵妃教鹦鹉图》。这些画作中的一些人物头饰和器物都用金箔进行装饰,彰显出富贵和仙气。外室的墓顶并不是唐代星宿的样式,而是由花卉形象组成的图案,看起来像是木质穹庐建筑,整个结构就像地下的“烧饭”典礼。
外室的四周描绘了陪伴墓主人的契丹人的真实形象,充分展示了当地肖像画的风格。与其他辽代墓葬中的壁画不同,这些画作不仅包括贵族,还有一些有功之臣的形象。通过人物旁的文字,我们可以证明这些形象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契丹人属于马上民族,对马匹有着极高的热爱,而宝山辽墓中的鞍马形象就证明了这一点。到了辽代后期,墓道两侧开始出现绘有马的图案,各种豪华的出行图案也频繁出现。墓道的长度也在不断延长,最长可达20多米。与此同时,同时期的唐代墓葬的墓道却在不断缩短,这充分反映了国力对墓室结构的影响。
墓室里还有一种被称为“小帐”的木构建筑,用于覆盖葬尸。死者下葬时会将尸体放置其中,并用网衣等物裹住以防止尸骨丢失。这种构造类似于坎贝尔·普赖斯在《口袋博物馆·古埃及》中提到的埃及彩陶网衣。此外,死者的脸部也会覆盖金属面具,这一切都是死者生前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这篇文献资料汇集了李清泉、巫鸿等众多考古学者对宝山辽墓的研究成果,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辽人早期的墓葬文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