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佛学对大小乘的区分起源于罗什来华。鸠摩罗什翻译了许多经论,并介绍了当时盛行的龙树系大乘学说,从而改变了中国佛学对大小乘的认识。其中,鸠摩罗什的翻译具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他能对旧译本进行借鉴并弥补短处。其次,他对待翻译十分认真,使得译本质量较高。最后,鸠摩罗什以龙树释论为基础,提出了“三假”以构成空观的解释。然而,由于他对汉文的了解有限,他的译本也存在不足之处。
除了经典之外,鸠摩罗什还翻译了一些与大乘学说相关的论著,如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以及提婆的《百论》。此外,他还翻译了一些与小乘譬喻师有关的论著,如《大庄严论经》、《成实论》和《马鸣传》。
鸠摩罗什传授的大乘龙树学是公元一世纪开始流行的大乘最初组织起来的理论。
二、鸠摩罗什的中道实相论源自龙树学说。他所传的龙树学主要以四论为代表,即《中论》、《百论》、《大智度论》和《十二门论》。
《百论》的目的是折伏佛家以外各派学说,排除邪见。
《中论》则是治愈佛家内部各派学说的工具,用以解决歧义。
《大智度论》以其渊博的论述而著称。
《十二门论》在观法方面达到了精深的境地。
《智论》首先列出了对法相不同的解释,然后以无相、实相为最高境界。而那些《智论》中未完全阐明的问题,则由《中论》等以中道思想确定。换言之,《中论》、《智论》和《十二门论》都归属于中道,而由这三论发展起来的《百论》也并未超出中道的范畴。
这一系列论说贯彻的主要思想是实相的学说,实相即为大乘学说中境、行、果的“境”。境是行果所依、理论基础。龙树宗对境的论述即为中道实相。
实相是六家对二谛一体的解释,即执着的色依据实空,约定俗成的假名是有。鸠摩罗什观点类似于七宗中的即色宗,即认为真谛实空,同时也认为有约定俗成的假名——即俗谛为有。真谛和俗谛结合在一起,成为实相。
中道解释实相,即用二谛相解释实相。从真谛的角度看,实相是空的;从俗谛的角度看,实相是有的。二者统一起来形成了中道。换言之,这种中道实相论既看到了空,又看到了非空;同时不偏不倚,既非有(空),又非非有(非空)。这种思想对中国佛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例如“三论宗”和天台宗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