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冬牧场》是由她自己亲身体验的牧民转场生活所写的作品。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动荡、艰难的牧民生活可能成为历史。李娟以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记录了牧民的转场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冬牧场》之前,李娟写了《羊道》,其中有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等内容。通过阅读《冬牧场》,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冬牧场才是她体验转场生活的开始。在经历了寒冬的洗礼之后,接下来的春夏体验无疑是享受了。
《冬牧场》的写作灵感来自于李娟参与《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计划的经历。她跟随一家牧民进入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生活了三个多月,这个经历让她写出了《冬牧场》这本作品,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作者自己都对这部作品充满了偏爱。
作品中所写环境的极端寒冷与作品的大热相对应。很难想象牧民们在冬牧场中所面临的条件有多么恶劣,气温可以低到零下三四十度。作者费尽心思购买的温度计也无法发挥作用。
作品开篇就详细描写了作者如何准备衣物来抵御寒冬,但事实上,她的准备是远远不充分的。一个多月没有下雪,去背雪回来的水都要走很远,所以连洗头洗澡都变得不可能,甚至连衣服也无法洗换。冬窝里的炉子并没有取暖的效果,距离炉子半米远的地方,呼出的气息仍然是白色的。
在这样的严寒中,牧民们每天都要赶着羊群在外面度过整个日子,整个人都僵直了,没有水喝(因为热水也会很快结成冰),眼前一片苍茫,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找不到。
然而,正是在不断的转场和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牧民们积累了生存的智慧,也开始习惯并喜欢上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比如男主人不愿意让女儿通过读书接触外界,而是希望她过着自己习惯的牧民生活,能享受到牛羊肉、牛奶以及马匹的好处。
游牧生活可能会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但它值得我们去记录和了解。李娟的作品看似写了一个具体的人物,实际上却让我们了解了一类人、一种生活和一段鲜活而不为人知的历史,因此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李娟独特的文字风格让牧民的转场生活在严酷的底色上展现出趣味和多彩。
可以说,李娟的写作具有一种奇特的天赋。她简单而精准的文字总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所需的味道,并常常在其中出现创意闪光。很多人喜欢李娟的作品,也是迷恋于她的文字给人带来的独特感觉。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李娟的作品,我建议你从她自己也非常喜爱的《冬牧场》开始阅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