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倦怠》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那段打工经历不是996,而是8106,每天早晨八点到公司上班,晚上十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经常还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在电脑前超时工作让我身心俱倦。但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收入,每天都要强迫自己起床前往公司开启一天的工作。这是一个时代负重前行的打工者们的疲惫与无奈。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有工作倦怠的感觉呢? - “永远在线”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员工下班后的时间并不能完全自由支配。有些公司有紧急事务需要及时处理,要求员工随时在线。 - 车间/流水线工作机械化:受教育程度低、技能职位低的人更容易感到倦怠。对这些人来说,劳动和睡眠几乎占据了他们全部的生活。缺乏自我认知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抑郁。
这本书的作者波波夫关注从工业社会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变化,并分析各国社会、产业、工作的生态环境的改变。通过大量调查数据及真实案例,他指出“倦怠”也是一种病。因为倦怠,有人只能偷窃以维持基本生活,有人只能靠打零工谋生;有些人只能坚持上半年就“闪辞”,有些人完全不工作成为啃老族。国外也同样存在“蛰居族”和“尼特族”,他们是“垮掉的一代”。负重前行的打工者们没有垮掉,也没有“躺平”,但是他们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 996工作制和工作稳定并不能提供安全感,24%的人焦虑指数超过50%。 - 打零工不稳定,要求心理承受力更强,45%的人焦虑指数达到50%。 - 超时工作、晚上睡眠不足7小时会对智力造成损伤,导致忧郁、焦虑或失眠,罹患心脏病的概率高出60%。
如果要走出倦怠的迷城,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保持自信乐观,多肯定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 - 认清自己的短处,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 将工作看做是挖掘工作意义的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 在工作中化解孤独、倦怠和虚无感,用友爱和同事交流互动。 - 认知工作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放弃过多的职业幻想,合理规划时间经营美满的生活。
我们要拥有改变的能力,随时从生活中的小确幸中发现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自己的敏捷性、适应力和灵活度,拥有更多的工作选择权,比如时下很多人选择做斜杠青年、数字游民、视频博主、读主博主等等,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