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来,我逐渐喜欢上年轻作者的作品,他们的节奏感让我着迷。相比于过去过于追求细节描摩的写作方式,他们更注重情节的推动,文字节奏非常紧凑,情节动线更为清晰。
读他们的故事,就像是从空中俯瞰极地海冰的巨大冰盖,裂隙纹络纵横交错,延伸到未知的远方。场景和人物之间转换迅速,如同风一般。如果因为写作的方式无法吸引读者,读者很容易在文字之间失去焦点,再回来继续阅读就会有些困难。
他们的写作更像电影,或者是闪回跳跃的MV;而更“老派”的写作风格,则更像是“舞台剧”。在舞台剧中,故事继续向前发展时,场景并没有发生“跳跃”。文本上的“三一律”(说个概念),要么将万物浓缩在某个场景之中,要么通过小切片折射时代的洪流。
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是想表达,周于旸的《招摇过海》更接近于我慢慢喜欢上的“年轻化”的节奏感。这本书收录了8个短篇小说,从选题和故事结构来看,几乎每个都有潜力成为长篇小说。然而,在周于旸的处理下,所有故事都以轻快的方式呈现。
文字节奏的压缩可能会导致一些细节的余味变浅、变淡。缺少了那些近似于电影空镜头的文字,留给读者停下来咀嚼、回味、浮想、补充的空间就少了。读者在推推搡搡中一直往前走,不经意间故事的结局已经到来。
这种东西很难形容,也不知道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学民族舞的人,都曾接触过一门叫“身韵”的功课。在众多习舞者中,大师与舞者、专业舞者与业余爱好者之间的区别常常在“身韵”上一目了然。这种感觉的缺失会导致动作虽然标准,但却显得异常生硬,如果过于强调则又会显得造作。
回到小说创作,有段时间,说实话,造作的问题还是很突出的。在《招摇过海》中,除了同名作品之外,我比较喜欢的是《退化论》。这是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现代寓言,探讨人类放下社会责任,回归自然属性的主题。一个码农因为社会压力无法承受,自愿成为动物园里的展品,最终退化成了一只自由翱翔的鸟。故事在他摆脱桎梏、飞向自由之际出乎意料地以另一层看不见的“玻璃罩”做结尾。人类自认为的科技与文明,在无法理解的维度中,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很难说。当然,这本书在编校和定稿上还有一些可以再推敲的小瑕疵。比如,开篇第一页的石头到底是在海底还是河底,以及撞上玻璃后鸟人是用手触碰还是用喙击打,更能符合拥有双翼之后内心的崩溃与愤怒。
如果这些细节再精致一些,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节奏感就会更出色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