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作者邹芷茵的《食字餐桌》,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查看我的记录,原来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明报》的“星期日生活”推荐。后来我汤水部、海鲜部、肉部、蛋部、蔬果部、粥粉面饭部、饮品部、点心部,以食物种类来分类,反映了作者在烹饪和品尝食物方面的深度造诣。
当然,作者的文学素养依然跃然纸上。《中学生周报》的文章,香港作家们的诗句、小说,以及梁秋实谈吃,又或者是国外不同名著中如何谈食物,作者继续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既挑动着读者的食欲,又呼唤着我们对文学的好奇心。
这些文章大概都是近几年写的,时代的烙印也是明显的。与学生的互动写得最多,包括在线课中互相晒早餐照片(以及进行写作训练),深夜回复学生的信息,谈到在线课与实体课之间的差异,与已毕业的学生的情谊等,都让人揪心又窝心。
有些情绪写得非常微妙,但是很容易感受到。生活是那样的日常,又那么不寻常。
与上一本书相比,我也感受到了邹老师的成长。我大概比她大那么一截,上一本书她不怎么谈到自己的家庭生活,而在这本书中,先生P不断地出现;更不用说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与学生的互动,毕业生的出身等,我看到了一个年轻学者的转变。
具体到不同篇章,自然各有感觉。比如谈到“红青萝卜汤”,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叫“青红萝卜汤”(当然她有解释,因为不想和无关的事物搞混),更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用牛腩来煲汤。在判断“高登三宝”方面,我与她有着相似的品味,我也最喜欢《叔。叔》,而因为在屯门住过对《幻爱》又有另一种感觉。还有黄花鱼、鳇鱼腩、煎蛋、通菜、番茄炒蛋、罐头汤、即食面、咸豆浆...诸如此类。总之,不要空着肚子读这本书,会很痛苦。
作者在书中也谈及了许多其他影视作品,比如银河映像的一些电影,邓丽欣的电影等;日本动漫她也谈了很多,可惜我对这方面的了解几乎为零,错过了学习的好机会。
但是当作者写酒的时候,我则相对无法投入。这可能是我的问题,我不喝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意识到这样使我失去了很多经验和修养。以前读亚然写Whishky时觉得很无聊,这次读作者写不同的酒也有点类似,唉,果然是水清便无鱼。
这次收入的文章大多体例相似,但有些则稍长一些,部分会附上食谱...私心地说,如果每篇都附上食谱,会读得更爽皮。但我在想或许作者/编辑不想重复上一本书的做法。
另外,书的最后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资料目录(查《食》也一样),足见作者这些文章积累了很多功力。一个人在一个或几个领域耕耘够久,慢慢地便可发展出自己的见解和独当一面之处,想来邹老师肯定也是当中的佼佼者。
她的文字轻盈又不失幽默,谈食物却有着丰富的知识。读着读着总让我想起另一位中文系教授兼专栏作者。说来有点奇怪,不管是邹老师还是另一位中文系教授的文章,在报纸刊载时我总无法细读,因此结集出版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一次补回错过了几年的作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