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诗歌史的通识课!不愧是复旦大神骆玉明!骆玉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名师,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诗歌和诗歌史。之后开了一门通识课,而他在课上的讲稿,成了这本书的雏形。
尽管每一课无非是由总论、具体的诗、论诗三部分组成,但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给人高深莫测或故弄玄虚的感觉。相反,它非常接地气,与其说是在讲诗,不如说是在讲诗中的隐喻、象征与现实生活的联结,更是骆玉明在坦诚地交出自己。
他讲诗无不是从个人经验与真实感悟出发,避开了特别理论和教条的说辞,让人读来耳目一新。而且,因为是讲义,所以书中保留了不少口语化的表达和天然去雕饰的粗粝感。
在他看来,一首诗贵在真实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人的表达又受限于社会约束,因此一首诗的情感表达,常常会牵涉到关乎矛盾的处理。而在这些诗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当属陶渊明的《饮酒》。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想着隐居的事,也为此亲赴村里考察房子。我的心在怂恿自己住下来,但最终,我空空的钱囊唤醒了自己的理智。而此时读到这本书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是幸运,骆玉明是这么解读的:
“你的心离这个世俗的世界远了,那么你居住的地方自然而然就偏了,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把自己放到一个与人世隔绝的世界里,首先要在精神上与这个世界隔绝。简单地说,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也就生活在各种利益关系之中,而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压力。当你远的时候,对这种社会关联和利益关联看得很平淡,看到它若有若无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安静,你就不再焦虑。所谓心远就是对世俗生活的,对世俗荣耀和利益的,以及由这种世俗的荣耀和利益而产生的纠葛的一种隔远的态度。心一旦跟世俗的荣耀和利益隔远,就跟大自然相近。”
这番话让我彻悟:我不能一味地追求什么隐居,而应与生活中无形的压力、焦虑保持距离,把安静归还内心。那么,无论我住在什么地方,我都是远隔世俗的,也都是可以写小说的。在认真地生活中,我定能寻得属于自己的自在、自如、自足。
骆玉明认为,读诗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朗读,感受音节之美;通过自身的情感和经验,解读和展开一首诗;调动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力量,呈现一首诗歌所包含的丰富、复杂的信息。读诗也有三点收获:更好地建立我们跟自身民族文化的一种血脉关联,理解其中情感表达方式和人生趣味;给我们带来一种情趣上的熏陶;培养我们对语言的敏感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