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本上初次接触到王阳明的名字,虽然从未读过他的作品或相关文集,但他的心学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然而,平时忙碌得没有时间去认真体味他的学说。正好在国庆节放假的机会,我购买了一本叶圣陶点校版的《传习录》,独自一人沉浸在其中,享受着知识的滋养。
正值川渝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持续了七八天的雨,我也窝在家里七八天。终于,我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除了个别地方过于复杂让我没看懂之外,其他地方我都基本理解了,受益匪浅。古人一生致力于追求和实践一系列的道理,要是我完全理解了,那未免太过夸张了。别问我为什么不买原版,这是因为我的文言文功底差,而叶圣陶的名声就够让我放心了。如果是原版书,我可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出错,甚至可能误解王阳明的本意。更何况,书中还存在许多我连典故出处都搞不清楚的内容,所以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及附有王阳明生年谱、生图谱和朱子晚年对他的定论。上卷和下卷记载了王阳明和他的弟子问答的对话,由学生们记录下来,恰如《论语》一般。中卷则整理了王阳明与弟子之间进行答疑解惑的书信往来内容。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王阳明先生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思想。他赞同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心”的本质是良知,而良知即是天理,是一个没有私欲或伪欲的纯净内心。人心向善,需要不断剔除不良的邪念,遵从内心的声音,通过用心学习和辨别,实践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他强调了依据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进行教育,即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过分追求虚名,并抛却对空洞无意义的虚文的执着。
除了以上内容,书中还包含了许多王阳明给弟子们有趣回复的片段。例如,在格物致知方面,为什么人们更推崇尊敬韩愈,而不是更好的王通明呢?(当你读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段时,你就会明白了)为什么孔子会删除“六经”史书与经书的区别?在诗经中,为什么郑、吴被看作亡国之音?诗经中的三百篇究竟是否由孔子所收录呢?当我们学习时,如果知识没有产生任何进步,应该怎么办?佛道儒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如果你想了解答案,那就翻开这本书,它会满足你那颗充满好奇心的心灵。
大道至简,用最简单的几个字来表达:良知。说起来容易,但有几个人能一直与自己的良知保持一致呢?难怪古代真正的圣人寥寥无几。虽然我们无法达到与圣人相同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出符合自己良心的行为。想想自己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想法就让人感到自豪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