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笔者对书名感到困惑。然而,当阅读完毕后,作者的用意才豁然明朗。
在未打开书籍之前,我一直在思索,唐元鹏会写出一个怎样的熊廷弼。翻开书页后,作者诙谐的笔触引人入胜,我一口气读了前三章。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如果熊廷弼一直在辽东担任经略使,是否可以解决辽东的危机?为什么在至关重要的时刻,熊廷弼不能直接得到提拔,而必须在官场内部打转,耽误了最佳时机呢?
事实上,阅读传记或某一段历史时,不能孤立无援地叙述,而是应放置在当时大背景下进行详尽描写,各种关系相互交叠,方能还原事情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误入歧途。
可能是出于作者个人情感的缘故,寄托过多,因此在撰写过程中,使用了许多比较自我的笔调,来描写这位已逝去四百年的大明辽东重臣,虽血肉凝聚,但缺乏部分历史的威严感。
直到第四章和第五章展开,历史的韵味、人生的哲理以及重臣的气度一一呈现,展现了熊廷弼熊大人豪迈的性格。为何他如此性格强烈?原因在于年轻时的遭遇导致了他,作者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古人,虽并非新颖之事,但整体上将熊廷弼形象具体化,并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直到这里,我仍然觉得辽东会在熊廷弼的领导下被收复,然而到了第六章和第七章,我却越读越感到压抑和愤怒。为何会出现这样残暴的结局?难道一点机会也没有挽回吗?经略了这么多年,浪费了大量财力、耗费了大量兵员,居然一夜之间功亏一篑。
从党派利益入手,到个人性格差异,再到最后高期望低能量的实际行动,这本书逐步带领我们了解晚明政局的汹涌。个人难以与这样的集体抗衡,将耗尽珍贵个人经历于无端之事上。
阅读完毕后,你会发现,书籍越往后,哲理也越多。通过列举现代案例来解释:
1、成熟的企业为何难以转型?因为新事务涌现时,所有机制都变得灵活,最终目的在于建立自身的空间。大明帝国非常成熟,运转规范,结果一旦遭遇外部环境的变化,却显得不堪二用。
2、受到毁灭打击的士兵很难再被投以信任,他们已经将恐惧刻印在脑海中,面临困难时就会退缩,最终成为溃败的逃兵。
3、在官场上,绝不能因情感用事、过于直率,否则将遭受可怕的陷害,不愿自证清白,最终将被时代的流沙掩埋。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了解熊廷弼以及晚明政局具有一定的帮助,能够以轻松的爱好去掌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