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条边》是我今年读的第三本长篇科幻小说,前两本分别是《火星救援》和《南天门计划》。决定读《第四条边》其实是源自一个偶然的原因——在网上浏览刘慈欣的作品评论时,平台向我推荐了《第四条边》一书。当时豆瓣还没有开启这本书的评分。在大致看了书的简介后,我觉得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我所感兴趣的比较一致,遂决定买来一读。
读完全书,果然没让我失望。书中的科学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硬核。从对外星球生动细致的描写,到丰富详细的航空航天设备,从准确翔实的天体物理知识,到对未来世界方方面面的刻画,从大胆的热力学定律猜想,到宇宙中星云形成的理论,从对弦理论的勇敢挑战,到对人类外星移民的目的和可行性的质疑……涉及到众多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丰富知识和深刻见解,让人不忍释卷,读后大呼过瘾。
书中对各种场景的描写,尤其是对几个外星世界的刻画,我也非常喜欢。作者对土卫C的描写非常真实,让人有一种有如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苍凉、冰冷的15亿公里之外的星球。而对卡西尼的刻画,隐约让我看到了阿凡达的影子。那一段内容如果拍成电影,一定非常美丽和炫酷,一定会让人惊讶于宇宙中居然还能有这样一个与地球完全不同却又如此美妙的世界。
关于人物的刻画,作者的笔触也非常细腻,对人物内心和情感的描写十分到位。尤其是苏雨和三位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感瓜葛,写得很有意思,读的时候边看边笑。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形象刻画,以及对她们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还是非常细腻和有趣的。而书中对金融和投资界也做了大量描写。这一点是大多数科幻作品中所缺失的,但恰恰使作品更真实、更好看。因为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单纯靠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探索和努力,金融界、投资圈的支持力度,以及政府、媒体、公众对某个科研领域的认知和态度,是与科研本身同样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
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以及读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身处于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幻。严格来说,我不算是硬核科幻迷,但像很多男孩子一样,我从小就对各种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主要是科幻电影,科幻文学看得不多,因为中国的科幻文学一直比较弱势)。从小学时代的星球大战和变形金刚,到后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终结者、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复仇者联盟、阿凡达、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看惯了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和美国英雄拯救宇宙,一直期待着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片有朝一日能站上世界的舞台。
然后,或许是经历了多年酝酿后的厚积薄发,又或许是时代的推动和呼唤,几件大事陆续到来:2015年,《三体》为中国人夺得第一个雨果奖;2019年,中国首个真正意义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横空杀出春节档并夺得50多亿的票房,当年更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2020年,国家电影局印发“科幻十条”,从政策方面鼓励科幻电影发展;2022年,成都成为中国首个承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今年年初,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三体》连续剧在央视热播,而《流浪地球2》带着比第一步整整提升一个档次的、几乎不输给好莱坞大片的故事剧本和视觉特效在春节档上映,不仅仅是科幻迷过足了瘾,很多普通观众都对《三体》和《流浪地球》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据悉,《三体》连续剧第2部和《流浪地球3》也已经在筹备中。这一切,都让人对中国科幻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而在这些令人欣喜的现实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另一个方面。距离《三体》夺得雨果奖已经近十年了,下一部堪比或者超越《三体》影响力的科幻作品,将会在何时出现,谁将是“下一个刘慈欣”在今年晚些时候即将开幕的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雨果奖长篇小说提名名单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中国科幻作品的名字。事实上,在《三体》之后,中国科幻界尚未出现一部能与《三体》媲美、或者在各方面接近《三体》水平的作品。有些人认为,《三体》和刘慈欣只是昙花一现,并非常态;有些人认为,中国人骨子里有着脚踏实地的执念,不喜欢也不擅长眺望和想象太过于遥远虚幻的东西;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学界一直把科幻文学视为儿童文学,这种把科幻作品低幼化的倾向和氛围误导了读者对科幻作品的认知;还有人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和影视界商业化和相关配套产业的不成熟,导致优秀的科幻作品转化难、优秀的科幻作者生存难……等等。
确实,这些都是原因,而我认为有一个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自从人类诞生文字以来,一直到现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21世纪,人类历史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形态中,科幻文学是最难的一种文学,没有之一。理解这句话其实很简单,科幻文学、尤其是优秀的硬核科幻文学,要求作者不仅在传统的文学层面要有不错的造诣,更关键的是要在硬核的科学领域上达到一定高度,同时又要有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单说在科学领域上达到一定水平,就已经很难了,事实上这一点的难度是要高于文学创作的。无论是航空航天、天体物理、基因工程、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AI脑科学……哪一门学科,哪一个领域,都需要少则十余年、多则数十年的专业学习和深耕,更何况这些硬核的科学领域中,还隐含了一个更硬核的学科——数学,而这门隐含的学科恰恰是最难的。
中国的读者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普遍对科学含量高、饱含未来高科技的硬核科幻故事更感兴趣,而对西方传统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玄幻类科幻兴趣索然。我认为这种倾向是一种好事,我自己也是如此,无论是科幻文学还是科幻电影,如果里面“科”的比例比较高,我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就会更高。相比较于那些披着科幻外衣的软科幻,我更喜欢那种科技含量高、尤其是能全面展现未来世界图景的硬核科幻作品。
《第四条边》在很多方面都和我所喜欢的那种科幻作品非常接近。一方面,本书的世界观设定,基本上是严格建立在对现实世界历史的延续上,并且尊重最基本的那些科学规律,尤其是物理学定律。另一方面,本书又对一些天文学和物理学层面的理论提出了自己大胆的设想,而这些设想又在作品中被刻画得生动形象、非常合理。
举两个我非常喜欢的例子:一个是从第一章就出现的远程全息投影镜像技术,这种技术能让人类本体处于非常遥远的空间距离之外,将自己的镜像投射到另一处,实现远程操纵和交流,并能感知投影所在处的各种身体能感受到的感觉,并且这种感知的强度可以人为调节。偷偷说一句,这种远程镜像投影的idea,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不过,当我看到这种技术在书中被应用于如此丰富的场景,且如此方便,真是感到非常惊喜!
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例子,是最后几章的木星小红斑和大气结晶的那个部分。那是本书另一个非常精彩的部分,也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而且里面所体现的科学理论依据非常扎实合理。
其它具体的细节我就不再赘述了,大家可以自己阅读。这本书读完之后,我隐约看到了心中最喜欢的那种科幻作品的影子。它不像西方宗教色彩浓厚的科幻文学那样总充斥着一种形而上的玄学,也不像三体和流浪地球那样靠着末日毁灭的强设定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四条边》给人的感觉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土卫C上发生的事,在天文学专业人士看来是大新闻,而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地球末日那样的毁灭效果。书中更多的是借此来呈现对未来人类社会、科技、经济、金融等各方面的更宏大视角的叙事。
读完这本书之后,非常期待下一部作品。据悉作者瞬雨老师已经在准备第二部了,非常希望能够先睹为快,更希望这一个系列的作品,能在经过精心的打磨之后,打造一个独立的IP,甚至有机会可以实现影视化改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