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是只通过电视剧知道海飞这个作家,而从来没有看过他的小说。从他编剧的那些谍战影视作品我可以看出来他擅长描写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国家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那些英雄,而这一次的《昆仑海》则是海飞古装谍战“锦衣英雄”系列的第三作。把时代背景放到古代作者海飞是否还能写出精彩的故事呢?
本体和书签
本作主人公是作者虚构的大明万历年间锦衣卫中一支类似于特工组织的小分队小北斗门,这支队伍人数少而精,其行为直接由国舅爷指挥负责,而背后则直接是万历皇帝的指令。这个设定是不是很像007?说实在的,我不知道海飞所写的近代谍战小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组织,但用上这种专门的精锐特工组织,在我看来要么就是写成类似007、碟中谍这样的大爽文,不然很难在这种组织中写出当时时代所赋予给普通人的不得不为的使命。本书中虽然有着精锐特工组织,但其中的成员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仅仅是在武力方面稍微强化了一点,但在实际出任务的时候还是照样损兵折将,这一点我觉得是不满足的。要么把敌人设定得强一些或者智商极高,直接描写他们有多厉害,设了多么多么厉害的陷阱,那么精锐特工在任务中丧命也有了理由,读者也会对于主角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有十足的期待。可惜本作中敌人和主角团队都欠缺了一点决定性的力量或者智商,既没有让人无法逃脱的计谋,也没有以一当千的战斗,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平淡。既然这样,那真的还不如让普通人卷入整个谍战故事中来的更好。这样即使敌人弱一点,但至少从普通人角度来看还有很多爱国情怀和儿女情长可以写。说到本作中敌我双方计谋不足这一点,真的是本作作为谍战故事最大的弱点,在作者的叙述中,读者无需为某位出场人物是哪方阵营的人马绞尽脑汁,因为作者会自己提前告知读者。或者说,即使没有告知读者谁是卧底,但作者所写的故事的紧张感完全不足,无法让读者陷入到迷雾之中。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因为作品敌我双方放在敌我完全没有对等性的大明朝廷和倭寇上的缘故,但细究下来还是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不足和作品结构问题造成的。作者仍旧沉溺于近代谍战剧的套路,一开始就把敌我双方交待得一清二楚,实际上忽略了读者对历史的熟悉度。如果把故事改成从一件小事情发生慢慢拎出一连串大事件这样的结构,让读者一开始在故事中随着主角解开秘密从而得知敌我双方的目的,最后阻止一次大的灾难,这样读者的认同感会更高。以本书为例,完全不用一开始就说明清楚主角就是去台州抓倭寇的暗桩,即使主角从始至终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也应该先对读者进行隐瞒。主角去台州可以写成是去探查某处重要地点发生火灾的原因,然后再把这个原因写成例如由于台州城内帮派抢地盘之类的,主角在蛛丝马迹中发现了疑点,顺着疑点查到帮派背后有谁在支撑,然后一步步地发现查来查去最后所有疑点归到了一处,再把这一处和倭寇串联起来。这样在我看来是能够让故事更加精彩的写法。同样的,倭寇布下卧底的原因也可以写得重一点,甚至为了提高紧张度,完全可以在台州城内制造更多的危机,而不必把故事主要发生地点转移到远离大陆的琉球。当时琉球还是明朝的附属国,主角去也不算是深入敌后,又是一次没有紧张感的任务。真要让主角远赴异国冒险,那就应该直接写到日本本土做卧底,这样才能写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而作为一部谍战小说,书中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情节也可以吐槽一下。例如主角突然发生的爱情故事是怎么回事?那么多角色因为冲动和愤怒直接杀掉敌方的重要卧底造成无法取得情报又是怎么回事?按照最简单的逻辑,对于在未审问前就先把抓获的敌人杀掉,那这个人不得被怀疑也是敌方的卧底,是为了不让同伴透露消息才出手杀人的?主角身为特工组织队长,没有任何警觉性,对所有的人都没有怀疑,中了多少次毒?着了多少次道?这样的性格适合用在成为主角的普通人身上。如果和同样写《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这样属于古代谍战故事的马亲王相比,本书基本上到了不忍猝读的地步。这么说虽然有点过分,但是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真的是任何一个方面都被碾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