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既轻松又吃力,而且很少会有惊艳人的句子用来摘抄,更是找不到一两处让我们灵魂震颤的思维碎片。相对于大部分的外文图书翻译的艰涩,尤其是语句上顺序的置换,长句子套着音译的词汇,连上直译的语言,这本书,要轻快的多,我想,除了一些专用的术语,可能大部分英文都应该是接近于口语的。
虽然,语言平实,而且,没有故作深沉的思想名句,但是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期盼而又感觉非常遥远的世界第三极上,在那个时而风雪交迫,时而晴空万里的天气里,走在万年的积雪上,呼吸着几乎没有多少氧气但又无比清新的空气,似乎一切都是空寂的,也会因为可能出现的垃圾、遗骸以及前人留下的便溺痕迹,而加重自身高反带来的恶心反胃感。
2016年夏天,我三十岁,裸辞了深圳的工作,从成都冒冒失失的想着飞去了拉萨,当天下午感觉自己还好,到了晚上就不得不去吸氧。头晕恶心到头痛欲裂,不敢洗澡,不敢上下楼,第一次极为轻微的高反,让我断了去调整冰川高山的念头。当然,花费不菲的出行费用,对7年后的我还是不可负担的。这次在西藏,只吸了一次的氧气,是在一个街头的小诊所,用破旧而硕大的老式氧气筒,插着鼻息管,大概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感觉自己生龙活虎,急急忙忙给自己拍摄了一张吸氧的照片发到社交软件上。我记得花了30块钱,就可以随便吸,诊所里的当地值班医生和护士都在看电视,没有几个病人,更没有人来吸氧,大部分旅行者在拉萨都过得很轻松,没有那么强烈的高原反应。后面,我遇到了几个同伴,我们一起去了日喀则,和另一群同伴,一起包车去了林芝。现在看来,都是最轻松的高原行程。
2022年冬,跟着旅行团,一起从成都出发,经康定去往稻城,在理塘开始,时不时有着高反的前兆。最开始,我最大的反应是,饿,特别的饿,好像胃里空空的,这个时候,我的精神反而特别好。到处找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然后,垫了垫肚子,就感觉舒服多了,但是,我还是非常想吃一口热乎乎的东西。
中间翻越了兔儿山,大概有几个小时,都是在4000多米接近5000米的海拔,我感觉自己突然就不对劲了,血氧测试仪一直在50-60岁的游客中传递,迟迟我也没有测到自己的数值。在停留的补给商店里,高价买了一些据说很有效果的药品和氧气罐。然后,测量血氧,只有60左右,吓坏了导游小姐姐,她一直觉得我还很好。安排了15分钟吸氧,一台现代的制氧机,功率并不大。回到大巴车上,就开始使用便携式氧气罐和医用氧气袋吸氧。医用氧气袋是同车的同事帮我买的,可以装30L氧气,用鼻吸管吸氧。好不容易,熬到天黑下来,我们到了2000多米的稻城亚丁假日智选酒店。我是最后一个办理入住的,浑身没有力气,头痛欲裂。在淡季的淡季,往年这个时候,酒店都已经放假了,所以今年为了我们这最后2车旅行团,留守了员工,不过,餐厅的饭菜实在是徒有外表,难吃寡淡。还好酒店不远处,有一个镇上的卫生院,现在已经是流体式的吸氧,一个小时过去,感觉自己魂,回来了。
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每个人身上带着一份便携午餐,自热饭。11月底山下就已经冷的彻骨。我们排好队,等着售票口门外的核算检测点开门。然后是坐车,做到一个中转点。再坐电瓶车应该是到洛绒牛场了。走过牛场,已经十二点多了,我们骑马继续往上走。(300大洋)最后,还有一段爬坡,强烈到可以把人刮倒的山口巨风和,狠狠地刀削着我们的脸皮,所谓便携2个湖。冬天已经半是冰冻的湖水,寒冷的天气,和好像永不停止的大风,让我们想要拍照的念头只能停留几十秒钟。因为用手机拍照,需要把手套摘下来才能触屏按键,而没有戴手套的话,手指在二十秒左右就有要冻僵的感觉。那天,氧气罐用一个丢一个,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第一应该做好的是,保暖。第二,是吃一点可口的热的食物。
这两次并不算高的行程,和吸氧的经历,和攀峰壮举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不过,这些经历,让我对高海拔的挑战行为,能够有了更加深刻和感同身受的理解。过去,我也曾为伟大祖国攀登队成功登顶而振奋,却根本不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样严酷的考验。
通过这本书,和我自己的低难度的体验,我自认为,虽未经历,但是已经可以想象出登顶的过程的一部分感受。这种感受,让我无比钦佩这些自由的行者,无比羡慕这样的生活。希望,我也有实现自由行走,看遍世界的一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