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以《红拂夜奔》中的李卫公和薛嵩为例,探讨了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自我认知。李卫公是个具有多重才华的科学家、军事家、数学家、诗人、哲学家和发明家,然而他年轻时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才能的事情去做。相比之下,薛嵩在家境富裕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不仅是个有建功立业雄心的人,还是个能工巧匠。然而,由于薛嵩与他人交往不擅长,他在实现自己抱负的过程中不断走上了岔路。
与薛嵩和薛嵩不同,李靖在洛阳城里生活条件简陋,最初只是想考一个数学博士,然后到工部工作来维持生计。李靖虽然是个天才,但他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有着与众不同的眼界,与普通人相比他的世界更丰富多样,因此他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他的眼界使得他对世间事物产生了独特的见解,对于一般人来说,他的想法常常显得异类。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为他人工作,他很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会让别人觉得他难以驾驭,是否要请他去做事情并不容易。因此,李靖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
就像苏格拉底一样,他在年轻时做过石匠,后来除了担任一些社会服务之外一直失业。然而,他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积极地寻求智慧,积极地与人交流思想,尽管常常因为言辞引起别人的不满而受到打击。尽管苏格拉底晚年一夜成名,但在此之前,他需要爱、需要钱、需要事情去做,然而却没人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他的作品。他的成功并不让人人都肯定,事实上,在他成功之前很少有人愿意请他去做事情。在那个时代,人们只关注着名人,追求名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苏格拉底不懂得谦虚和谨慎。在思想殿堂中,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他的作品,尽管很多人慕名而来,但他们只是给自己增添了一些精神寄托,即使他们在寄托之后忘记了这些寄托,也不会对他的作品表示赞赏。
对于李卫公的组筑长安城,他认为这是最伟大的发明和杰出的作品,然而他却无法理解皇帝的想法,最终被砍了一刀。这件事让李卫公丧失了他的天才本性,他变得安分守己,不再有创造力,最终失去了天才所特有的那种狂放不羁的个性。苏格拉底之所以选择辞职和失业,也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大,他无法满足于做一个石匠,因为他内心是无法安于现状的。当一个人拥有天赋异禀的才华时,他的眼里会有与常人不同的世界,在他眼中普通人认为伟大的哲学家和作品,往往会显得平庸无奇。他们可能会因为这种眼界而被称作自负和傲慢,然而事实上,他们只是在陈述自己的观点。
李靖并没有喜欢上当流氓、写淫秽小说,对他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他只有在挑战脑力的难题上才能感到乐趣和陶醉。为了谋生,他想了很多办法,但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他曾尝试卖掉各种发明,包括开平方的机器和救火的唧筒等等,但几乎都没有找到买主。直到他年老之后,他才找到了买主——太宗,而这时他并不缺钱了。然而,当他开始装神弄鬼以为找到了“做人的门道”时,他变得不可爱起来,他在战斗中总是展露他的男根,这甚至让一些战友都想砍他一刀。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兴致,但最终因为疏忽了揣摩皇帝的心思,他被砍了一刀,最终失去了他的热情。
王小波在文章中还引用了罗素关于古埃及人和希腊人的例子来说明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罗素认为,古埃及人愚钝呆滞是因为他们的环境单调,除了地平线以外什么也看不见。而希腊人由于四周环境美丽,所以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这也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或经历的。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个体对世界的“眼界”,即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这将决定他们的行为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个体的眼界往往决定于个体的环境或经历。
然而,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突破这种天然的局限。只有上帝和拉普拉斯妖这样的无实体存在的存在才能看到或者说有能力看到全部过去和未来的真相。然而,尽管我们不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认知。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只能看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未知进行想象。但有时候我们会犯一些错误,因为我们的认知只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容易滑向错误的推理。
薛嵩对红线和其他女性持有男尊女卑的态度,与红线的山野生活经历和古老文化观念形成鲜明对比。薛嵩来自长安城,习惯了那里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中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这种文化对于薛嵩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而对于红线来说却是一场奇怪的游戏。薛嵩之所以想让红线学习男尊女卑的观念,是因为这正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歧视。然而,薛嵩并不是完全无知,他对于动物的本能和野蛮文化有所了解,因此他利用和剥削女人的方式也是基于他自己的原始本能和野蛮文化,可能并不是出于愚昧,而是本能的驱使。这种对女性的歧视被《Epistemic Injustice》一书中的Fricker称为认识论上的不公正。
总之,个体的认知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有限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保持公正和品格高贵的态度,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思路和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对方的认知和感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