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微信公众号“沈曦与禾”
这是一部我无数次都想逃离的书。繁复的意象、不断变换的景致、跳脱但接续的意识、冰冷的城市人文风光……这一切,对于故事情节要求颇高的我产生了重重困难。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本书,里面传达出来某种颓废、无聊、堕落、麻木、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让现实生活本来就充满变数和虚假逢迎的我有种被捆绑的感觉,我们表面正常,但是内心深处的那些暗流无聊地涌动着,和主角一样,他沉迷于虚无,我深陷于欲望,我们都是没有答案的难题,放弃自解,任其流浪在充斥着柏油味、霉味的窄巷里,虽然外面时常会灌入好人的声音与流动的光影。
再来说说书本身。
书里是现代年轻人的自我叩问、无法摆脱虚无的绝望。脱离故乡、拘泥繁华,朝九晚五、天南海北齐聚一堂的现代生活对“我”充满陌生感,我们看似适应了群居生活,用“尊重”“理解”“包容”的外衣讨人好感地包裹着漠不关心,或者说自我保护心理——管好自己的助人情结——来麻痹突如其来的冲击,比如魏友伦的死亡,比如被撞死的那个人,比如爱人的能力。这些所谓的“包容”像是一个黑洞,吞噬着“我”与家乡的那点联系,也像是一块免死金牌,让“我”能过上流浪者的生活,既然生活是包容的,那我们曾经设立起的规范的藩篱,也是可以被轻易跨越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以生活?为何生活?那还不如越过生活的边境,拿着免死金牌靠近边外的“死活”——没有意义的荒芜地带,不能说是“笑看”正常人,只能说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行尸走肉,甚至是空气,任人或其他东西吸、呼,“我”要做的,就是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回忆勾连与世界的联系,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向生活的深渊里撞。撞的结果,没有悬崖、没有疼痛,只有空旷、深不见底、高不见穷尽处,一种超越宇宙的绝望,无关生死,但关乎灵魂的寂灭。
几个女人,两个男人。这本书中,移步换景,似乎什么都在变,但在目光不及处,是陈小港、妈妈、奶奶、李芍药、韩冬朵,里面绝大多数是与“我”的血脉和原乡紧密连接的部分,最后只剩支离破碎的追忆。以前家乡的记忆——妈妈——已死去。现在家乡的记忆——奶奶——刚死不久。对广州的记忆——陈小港——已离开,斩断一切现实联系。李芍药——早就疯癫的人,是一种预兆,是上一代苦难的象征,是独树一帜的靶子,显得“我”的无苦难、无意义,在无来向的风中展露独特的高贵。人到底还是社会性动物,寻找几个人构建起对这世界的认识,在心中备齐预先找好的曲调,一个个人名串成无序的歌词,开始演奏,断断续续,神经兮兮。还有两个男人,一个父亲,一个苏铁。用现在的话说,父亲太典了,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完全符合我们对正常人的定义,他是男主角回不去的故乡,受不了的父权传统,生于斯但寻不着根的熟悉的陌生人。苏铁则是一个观察者,我看后面的苏铁笔记,他的精神状态似乎和男主角差不多,后面为了填满这一个笔记本,不是记录琐事,因为内容称不上琐事,只能是一些放大的动作,一闪而过的思绪,无休无止的时间趟过,说实话,在看这一部分我是走神的,犹疑要不要重新跑回前面几行重复那几个动作,我拒绝了,无聊与不耐烦战胜了我。
新闻事件表面庞杂、事事关己,实则事事不关己。书中很多次出现了新闻实事的罗列,勾连起了那个时空下的独特语境。每次都是无聊的自证。后面的“我”成了流浪者,通过报纸确定日期,或者说,迷失在时间,更准确的说,游离在时间之外,多么洒脱的句子,结果却是从被放逐(全网骂)到自我放逐(远离所有认识的人,不听拯救)。看到这,我发现,不带手机,你就已经脱离“现实”的一大半了,真好,真的。
匆匆搁笔,这本书的主人公精神状态不大好,就像我现在一样,混乱的文字。不过我还好,还能感到疼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