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相似性,我们好像又在经历1900-1910年代的时代循环。俄乌战争持续不断,巴以冲突再次爆发,犹太人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欧洲再次陷入混乱。回顾茨威格描绘的当时欧洲社会,我们会发现太多太多相似之处。填鸭式教育、回避性教育、审查制度等等,让我感觉这百年的时差只是一眨眼的事情。
茨威格的角度和那个时代的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让我感动。或许是因为他本身出生在犹太富商家庭,与今天的消费主义观念不同,物质并不是他们第一位追求的。这种精神世界的追求让我联想到余华和苏童在《我在岛屿读书》中讲述的年轻经历。历史的规律表明,经济不会一直高速增长,或许通过追求精神世界可以弥补物质缺失带来的失落感。
看茨威格的回忆录时,我一直想起看过的世纪三部曲。相较于回忆录,小说更详细地描写了一战和二战的经过,非常适合与这本回忆录一起阅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是在小说还是回忆录中,一战之前几乎没有人相信战争真的会来临,但是战争就真的发生了。建设过程困难,但摧毁只需要瞬间。其次,无论何时何地,青年总是具有极大的能量和动力,他们的头脑简单而四肢发达。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茨威格最后选择了自杀。我个人认为,他应该为在集中营中死去的无数犹太人活下去。对于那一代同时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人来说,我们这些在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人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熬过来的,很难想象茨威格内心的信念是如何崩塌的,很难想象他流亡异国的经历。
当我回顾历史时,很难想象自己在1992年出生时苏联才解体,1994年才开始实施分税制度。以前总觉得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与自己遥不可及。归根结底,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中。
有时候我不禁问自己,历史真的在螺旋上升吗?历史真的不是一个贪吃蛇游戏吗?
在开始阅读这两本书之前,我对一战和二战除了大概的时间线外,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我常常怀疑自己以前上历史课是不是都在睡觉,什么时候我变成了历史和地理方面的门外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