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寻找美国制造业在80年代之后为何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的一本书。美国在70年代以后,生产率的增长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市场也逐渐被其他国家所替代,面临着衰退的风险。
作者给出的第一个原因是陈旧的战略。这包括长期以来对大规模生产方式的依赖,生产大量低成本的商品,提供高收入的稳定工作。工厂内部垂直整合度很高,不注重创新,对客户需求敬而远之,喜欢搞价格竞争,在细分市场上几乎不作出安排。被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爆杀。第二个战略误区是地方观念严重,认为世界都应该顺从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学习其他国家的小语种、文化风俗以拓展海外市场。
第二个原因是短视的眼光,美国企业只注重利润率,而日本注重市场、产品创新进步。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日本的资金利率比较低,不需要获得太高的利润即可赚钱。第二个原因是日本企业的资本来自于银行,而美国来自于各种注重收益率的基金,对外筹资严重,也注定了利润的重要性。第三个原因是,日本企业员工很稳定,而美国企业对员工不好,员工总想着单干(仙童)。当然,也有学者把锅推到了企业主管的目光短视上。在机床业中,70年代各国都掀起了大企业合并小企业,以大企业的财力支持小企业搞机床创新的潮流,但美国合并了之后,由于过度追求利润,直接把小企业给玩死了,不赚钱,直接停止对小企业的支持。
第三个原因,科技转化为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差。毋庸置疑,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科技霸主的地位,但是其科技被日本人学走之后,马上转化为了高质量的产品。美国人不重视对产品的改进,工艺流程的优化等等。原因有管理人的,也有政府不注重,还有大学工程教育,只注重设计新产品,却丝毫不对工艺升级进行研究。美国企业拥有高技术,却主动退出了生产消费品的市场主动留给日本人,可能是因为美国企业想强调分工,从而凭借核心技术收取技术租金而过活。
第四个原因,忽视人力资源。美国人的文盲率,数学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且德日的职业教育思路更加注重工人适应变化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德日还有学徒期,毕业之后上班还要继续上课。公司可能有轮岗制度,让工人变成多面手。美国很不注重重新培训,无论是失业工人,还是面临着技术进步的工程师,都一样没有得到培训。
第五个原因,合作上的失败。公司内部的一些壁垒使得信息、客户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流通,不同的部门无法沟通。美国公司内部的管理结构比日本多,很官僚。而且劳资合作也很失败,工会忙着斗资本家,产品的质量就上不去了。作者认为可以试着让工会领袖加入企业的决策中去。美国的纺织工业是个例子,欧洲的劳资关系比美国好多了,工人受到保护比美国更多,也成功了,究其原因还是引入了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美国公司垂直联系也很差,和供应商很疏远,关系很短期,基本采取招投标的形式,技术进步不易沿着价值链扩散。而日本的通产省也促进了同行业产业的横向联系和集中。
第六个原因,政府的产业政策太少了。当然,政府有很多硬性规定的管制比日本严重,但不是效率低下的原因。政府的技术基础设置投资比较落后,有关国防的科研经费效率低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