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章内容规训社会vs功绩社会。在规训社会中,他人通过否定、批评、规则来驯化一个人,而在功绩社会中,个人通过积极、肯定、自我鞭策来推动自己。两种社会都追求生产最大化,但规训社会存在上限,因此目前正在向功绩社会转型。功绩社会中,劳作成为劳动的核心,人们认为必须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成就,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他们通过自我谴责和自我剥削来推动自己,提高效率和产量。然而,过度的积极性、刺激和咨询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其变得碎片化。我们还需要学会处理多个任务,保持警惕和兴奋。深度注意力和深度无聊都对创造性十分重要,但由此创造出的东西不一定有助于功绩。超高注意力和分散的注意力表现为不断地切换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行动并不等同于劳作,而劳作是无自主性的惯性行为。缺乏宗教信仰使得生命变得转瞬即逝,人们的生活变得紧张不安。归属于一个生物种类能够帮助劳作动物获得平静和放松,学会沉稳和耐性,不需要对每个刺激做出反应。需要适度的停顿以提高效率。规训社会的拒绝性否定只是对抗规训的虚假自由。我们不断优化自身,直至死亡。--启发明白功绩对自己的意义,我仍然会选择效率、计划和自我鞭策等,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因为它确实有助于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我会更加注意强度和反思。
我明白了无聊对自己的意义,能够正视那些虽然无意义但让我快乐的事情,允许自己做一些不利于功绩但是我喜欢的事情。
我会适度地“剥削自己”,避免过度劳累而引发的疲惫。
我会停止对所有外界刺激和过度积极性做出反应。
我对于论述自我剥削和功绩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迫害感到疑惑,但是没有提及它们的作用。实际上,功绩主义确实是有效的,因此我很好奇如何看待和平衡功绩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利与弊。
作者指出了问题并进行了剖析,但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即使有些讨论了沉思生活和深度专注等内容,但篇幅较少。论述内容相对较少,并且感觉有点偏向于思考和创造等抽象概念,缺乏具体或者现实的指导。这种情况可能让读者在阅读完后感到困惑和沮丧。
我对作者所谓的沉思生活的理解不深。感觉它有点像中庸、躺平、无为而治。尽管功绩主义存在一些暴力行为,而沉思生活却没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选择沉思生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