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读书个人笔记摘抄和记录:
审美的感知分为普通直觉(非意识性的感知),动用五感的感知,比如闻到了花香,看见了没有云的天空。第二种是审美直接,它是动用逻辑和想法,审美不是一种手段,它是一种目的,它的价值在包含自身之中。
前者是原始的非形式的转瞬即逝的原始艺术,后者可以是言传的可辨认的艺术性媒介记录的艺术。
所以对艺术品的喜不喜欢,和太阳是光明,黑夜是黑暗一样自然。康德认为是先有趣味判断然后通过审美客体获得愉悦。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不能加以证明和证实。人们爱用一些事例证明,用了既定事实陈述证明:贝多芬比披头士好,莎士比亚比鲍勃迪伦好。但仍然有很多正常人喜爱听披头士,从未对贝多芬感过兴趣。
审美判断是独立的,但是可以比较的。比如谁谁谁好看,可能各有偏倚。比谁好看可以证实它如何的好。
审美趣味是需要培养的,超出程度的,则会一点困难,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是社会性。(成长环境)这些障碍让人感觉是个人的问题,融入个人化的自我。变成你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阻碍了你的审美体验,因为这些让你成为自我的东西,实际上是有些实际的精神的公立的孤僻的想法。距离越远你的审美趣味越精确。
当你去自我,客观意味上审视(去人性化)就会无限趋同于别人,越能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人,越能代表人类,审美和理性看似对立,其实殊途同归。好的作家艺术家要将自己客体化,具有主体性(脾气和经历)是必要的,然后客体化,超越私密的自我,呈现最终自我。
你不能在艺术上体会艺术意外的东西,审美上体验审美以外的东西,审美体验是让你获得,不是给你什么好处。它是一种终极的内在的目标(哲学家认为道德和审美对决,道德会被审美同化,也就是说任何东西,包括你真心爱着的人,如果你只是因为它本身而喜欢或珍爱,这种体验就是审美体验。)
最佳趣味产生了趣味共识
形式化艺术比其他种类给大众带来更好的满足。因为形式化给艺术体验提供语言交流。
艺术的价值产生了艺术的判断,我们可以从艺术中提取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和艺术本身毫无关系,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的价值。
为了艺术而艺术的问题,艺术是具有可辨认性的,为了艺术而艺术的问题在于艺术不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艺术超越不了任何生命,生命无价,但艺术家可以为了自己艺术燃烧自己的所有。比如芥川的地狱变,比如芥川的死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