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年之后,每当我看见年少的校园学子为了考试、成绩而埋头用功的时候,我总是内心五味杂陈。
一方面,我羡慕于他们目标明确,斗志昂扬;另一方面,我又有一些隐隐的担忧,担心他们会只把考试当做人生中重要的事情。
最近我读了《常识课》这本书,作者用理性的视角解读当代学生成长、求学、求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涉及家庭、情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许多现代人,包括很多知识分子,虽然可能学历比较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在为人处世等方面上还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有些人凡事都想要争个第一(这种欲望与考试竞争必然有关),然而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也不可能次次第一。于是,这些人会陷入到迷茫焦虑的状态,过于追求完美只会让我们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
也有些人缺乏生活的“常识”,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感到力不从心,对自己也缺乏客观的认识,在面对孤独、挫败、衰老以及死亡等问题感到无助无知。
而这本书所讲的“常识”大多无法用考卷来衡量,却对我们个人成长来讲至关重要。例如:敬畏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爱与同情的能力,社会化与同理心,容错性与宽容力,沟通与理解力,幽默感与快乐,运动家精神,忍耐与自我约束,遗忘力与钝感力,勇敢,专注力,想象力,奉献、牺牲与利他精神,审美,学习力,领导力,以及信仰的能力……
在谈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作者也提到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比如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和父母沟通,与此之间有一些需要解决的误解。有些父母会过分宠溺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干涉孩子的生活;而有些孩子则会总是希望能够满足父母的期待,在不经意之间去讨好父母而委屈自己。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不管是对于父母来讲,还是对于子女来讲,我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而在我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当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存在着一些不完美,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去看待。当不完美被谅解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开始完美了。这里,蕴含着深沉的慈悲和感恩。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作者也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需不卑、不亢、不烦、不惊,唯做自己。
用“常识”治愈人生,活出最好的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