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讲“存在感”的书,只字不提“爱”,却翻译成“缺爱”,我认为倒是恰如其分的。对于成年人来说,缺爱和缺存在感是一回事。而存在感比爱更好理解。
什么是存在感
如果一个人能清晰地指出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并且对这个位置感到心满意足,他就能立刻体会到“存在感”。这种“存在感”,正是令人对自己感到确定、感到认同,感到有信心继续前进的一种动力。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了这种感受,还会感到“缺爱”吗?
而存在感并非与生俱来,它必须经由人主动编织自己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产生。这里隐含一个前提,人只能存在于关系之中,正如照片里的主体必定存在于一个背景之中。就像我们借助黑来理解白,借助整体来理解局部,人也需要借助关系来看见自己的存在。
人必定存在于两种关系网络中:人际关系网、归属关系网
人际关系连接的是两个个体,它属于人和人之间点对点的人际往来。归属关系连接的是群体和成员,它为个体提供心理上的归属感。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这两种关系这是人们必须关注的两种关系。
人际关系的4种基础类别:哺乳关系,权威关系,兄弟关系,恋爱关系
在哺乳关系里,你要么是养育者,要么是依赖者,它的原型就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在权威关系里,你要么是领导者要么是服从者,它的原型是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兄弟关系指的并不是你和你的亲兄弟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类似兄弟的平等关系,比如当我们说道“我和我的祖国同胞时“,这里的“同胞”指的就是我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的兄弟之爱、手足之情,我们存在竞争,但我们的底色是平等。
这4种人际关系是每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大概率都会进入的关系。你可以想象,如果AI时代到来,每个人身上都必须佩戴电子显示屏显示自己的个人信息,那么在人际关系那一栏,这4种关系一定是排在最前面的(不排除有人选择不进入恋爱关系)。这相当于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想判断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否出了问题,不妨先从这4种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入手。当然,人际关系并不一定与人际交往的对象一一对应,有时候我们在同一个交往对象身上可以看见好几重人际关系,比如伴侣之间也许可以也许承载着这4种人际关系。
基础的归属关系也有4种:家族归属,兄弟归属,夫妻归属,意识形态归属
家族归属就是归属到家族里,或者是归属到一个类似于家族的组织中去加入某种传承事业。兄弟归属,用友谊归属来讲更好理解,就是加入到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交圈,它区别于纵向的家族归属,在这里没有长辈和后辈,它强调同类。它是横向的、平等的。夫妻归属就是字面意思,在自己和另外一个人组建的家庭里找到归属感。意识形态归属,这就是我们归属于一个我所认同的信念或者信仰体系。比如宗教。
人际关系与归属关系并非割裂存在,最理想的状态是二者重叠
通常而言,你所归属的群体,会为你发展人际关系提供养分。比如你归属于一家公司,其他同事就成为你建立人际关系的来源。而当你的优质归属关系,和你的优质人际关系互相重叠时,理论上讲,你的存在感是最强的。就好比你去了一家你梦寐以求的公司,公司的价值观、氛围、所做的事,你都无比认同。你的同事们也都极其有趣。你爱公司,也爱每一位同事。那么在这里工作,你的满意度、幸福感、认同感都将是最高的,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存在着”。
缺爱的成年人:从构建有益的关系开始自救
这本书里提到的4种基础的人际关系和4种基础的归属关系,向读者提供了关系的基本框架。至此,它为如何化解“缺爱”这个命题,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策略:把爱当成存在感来理解,把存在感放到关系中去体验,去构建能够滋养自身存在感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你的存在,被接纳、被认同、被保护、被允许自由生长。这就是缺爱的反面。
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些关系。比起从头去建立关系,我们更需要第一种是关系不够完整,有些关系你尚未进入,这就需要去重新构建,补全关系的图谱。第二种是现存关系并非你想要的,它消耗你而非滋养你。这样的关系需要去修复或者终止后重建。还有第三种可能,你还没搞清楚自己是谁,你尚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种子,会长成一棵树、还是一朵花、还是一棵菜,所以你也无法确定哪种关系土壤适合自己。这时候,先从明白自己是什么种子做起,是最好的开始。可以进入到各种关系里去试试,自己是破土成长了,还是说就烂在土里了如果是前者,说明这段关系是适合我们的。如果是后者,那么掉头别犹豫。
这本书还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个个体的存在感,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就可以获得的。关系的构建、存在感的构建,它最初源自于你的个人努力,却产生于你和群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你尽可以去寻找、构建你的存在,但没人可以承诺你的努力一定能成功。构建自己的存在,首先是打开自己,而非封闭自己。其次,构建自己的存在,将是一条道路,而非终点。爱,又何尝不是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