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聪明的阅读者》无水干货的第六个部分,我会在这里简练高效地介绍作者提供的第四个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法。
本文干货较多,记得收藏关注。
01 什么是主题阅读法
本书作者阳老师在书中给出了对主题阅读法的详细定义。主题阅读法是指围绕一个主题,阅读一批书籍,识别出其中的共同和差异,并进行相互对照,从而识别出其中的关键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在我的观点中,主题阅读法是一种强调交叉验证知识的阅读方法。这种交叉验证需要大量的脑力来进行知识的比对和加工,也与认知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加工增加记忆强度的原理非常吻合。
02 为何要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法之所以有效,与我们的大脑的一些特性有关。我们的大脑有一个习惯,它习惯于对事物形成模式性的理解,并且喜欢对不同事物之间的模式进行对比,从而识别它们之间的异同。这个习惯甚至在视觉识别上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些不连续的线条时,我们会本能地将其匹配到一些熟悉的形状模式之上。
当我们进行单本书阅读时,我们会对书籍上的信息结构产生模式性的识别。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断进行相关预测与模式验证。我们会渐渐习惯这本书的模式,甚至在阅读中大脑会偶尔产生懈怠以节约认知资源。
当我们进行多本书的主题阅读时,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进行模式比较。它会不断比较这些书籍之间的共同观点和冲突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更深的记忆痕迹就因此产生。
03 主题阅读的核心是什么
熟悉本书作者阳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比较推崇对学科进行最小知识程度的认知。所谓的最小知识,就是了解一个学科的最基础知识,从而对学科产生高于业余爱好者水平的认知,甚至可以达到业余专家的级别。
关于如何产生一个学科的最小知识,阳老师认为我们应该设法解答以下四个问题: 1. 一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源头是什么?它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它的成立有什么支撑? 阅读该学科或领域的初本著作可以帮助你很好地进行答疑解惑。 2. 这个学科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 比如认知语言学强调“基本层次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 3. 该学科的二级话语体系是什么?该科学领域的二级结论是什么? 比如,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存在冲突。 4. 其他学科或领域对于这个学科中的大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比如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
提示:这里也建议大家看一下文本细读法中的“大问题、中问题、小问题”部分,因为它们也是对所在领域进行预先框架性认知的一种方式。
假设我们秉持了解世界全貌而进行阅读的目的,那么随机性阅读进入信息海洋时将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这时我们需要了解另一个原理:图书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能够吸收的知识是有限的。然而,总的学科又是有限的,因此,对有限的学科产生最小知识的认知就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学习策略。
04 如何进行主题阅读
这里阳老师提供了四个具体的步骤:
1. 确定主题阅读的层次 主题阅读有三个层次: a. 学科:学科具有独立的概念系统、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独立的研究对象。学科还会有独立的社会组织系统,如学会、期刊、研究所、研究系等。学科里还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等。比如心理学是一级学科,认知心理学是二级学科,认知神经科学则是三级学科。学科一般会有相当数量的期刊存在。 b. 领域:领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比如元宇宙、区块链等。领域在上述三个独立性方面不那么明显,当然大的领域会与学科相互引用。领域一般以特刊或者专题的形式出现。 c. 问题:问题很难符合三个独立性原则,且没有成熟的社会体系存在。比如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负荷”问题。问题一般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还有一个快速确定层次的方式,通过研究相关作者的数量来进行判断:大学科的作者成千上万,小学科几百到几千,领域内重要作者可能只有几十位,问题一般是一位作者的著作或几位作者合著的书籍。
2. 确定主题阅读的范围 根据阅读目标来选择阅读的范围。可以通过人来串联阅读,比如在认知心理学中,理性部分可以依次阅读6位重要科学家的书籍。当你阅读时,如果结合文本细读和卡片阅读,将会更牢固地形成相关认知。
3. 确定阅读次序 一般会从相对篇幅小且读起来更简单的书籍开始,总是会在阻力较小的区域开始相关行为。编制一份相关书单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4. 将知识点整理为树形结构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认知科学教授约书亚·特南鲍姆在论文中提出,树形机构是人类表征抽象知识的最佳结构。我们的大脑是认知吝啬鬼,树形结构由上至下具有提取的唯一通道,便于我们将知识从底层提取出来。树形结构提供的通道还可以无限展开,它还具有横向和纵向的扩展能力。元素周期表以及林奈的树形分类法无不体现了树形结构的实用性。而现在常被推崇的标签系统则有着缺乏规则性、容易变化、难以维护等弊端。随机分类则存在知识点难以互相连接的问题。在主题阅读时,可以将根节点设为学科,一级节点设为一级学科术语,二级节点设为子学科术语。这里给出一个案例,每个级别的节点都会在下一个级别的节点中分解为更多的子节点。
05 高阶操作
这里的高阶操作主要是元科学、元学科、元哲学,它们即研究科学的科学,研究哲学的哲学等。对它们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学科。
也可以使用科学计量法和人工智能来对学科产生更多的了解。
06 系统性偏差
偏差1:倾向于阅读自己知道的和容易理解的书,很难从自己的阅读舒适区中遇到真正的高阶模型。这些高阶模型来自于(1)支撑学科产生的术语体系,(2)成熟且公认的学术巅峰。
偏差2:选择相应的学科。
Tim的格栅。专注于阅读,跨学科思考。
END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