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这篇收录在短篇小说集《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中。该短篇集有三个译本,分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韩颖译本,张小意译本;新星出版社的仲召明译本。
这部短篇,韩颖译作《郁林在望》,张小意译作《看见树林》,仲召明译作《树林风景》。我只读过韩、张译本。对比之下,张译本似乎更加出色,可能的原因是张小意是小说家。但就题目的翻译情况来看,韩译本似乎更胜一筹。
总体来看,《郁林在望》,我以为这篇反映了美国小说的技术倾向,也反映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远见卓识。如果给这篇小说打分的话,满分十分,我会给九分。
弗兰纳里·奥康纳这篇小说非常适合拆解,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蕴含了大量技巧。在一篇文章中,对一篇小说进行全面拆解并不可能。以下是我对这篇小说的构造、情节、主题的拆解。
如果只把梗概抽出来的话,那末弗兰纳里·奥康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家族第一代憎恶家族第二代,家族第二代人又憎恶家族第三代。意外的是,隔代亲竟会在这个互相憎恶的家族内产生,家族第一代把第三代看成其继承人。但不料斗争最终发生在第一代和第三代身上,两者共同走向死亡。这差不多是该小说的故事梗概。
老人福琼厌恶他的子女,及至晚年,身边只有他的女儿和女婿。自然,他厌恶他的女婿芘茨。小说中给出的原因是,福琼老人认为他的女婿芘茨是白痴,而且连五分钱都赚不到。连带着老人福琼也非常厌恶他的外孙。外孙女玛丽·福琼·芘茨酷似福琼,因此老人独爱这个外孙女。老人独爱外孙女,又造成了老人女儿和女婿,也就是玛丽·福琼·芘茨的父母对她的憎恶。(主人公的名字遵从韩译本)
小说家的安排,最为紧张的矛盾冲突并不发生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也不发生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而是最终发生在原本和谐的第一代和第三代之间。一句话,外祖父杀死了他心爱的外孙女,外孙女杀死了爱她的外祖父。这差不多是这篇的故事核心。
有理由相信,奥康纳在写小说之前,就已经预先想好了这个核心。既然这个家族故事是奥康纳预先想好的,那末问题随之产生,如何来完成这个故事。先来看弗兰纳里·奥康纳为了完成这个故事,需要做的哪几点工作。
① 向读者介绍三代人。 ② 交代第一代人和第二代的矛盾。 ③ 交代第二代人和第三代人的矛盾。 ④ 交代第一代人和第三代人从友善到矛盾的过程。 ⑤ 展现第一代人和第三代人最终的厮杀。
不言自明,在一篇小说里完成这五点工作难度非常大。最难的是② ③ ④,如何快速地建立三层矛盾。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策略是采取打造一个简洁高效的符号工具来快速推进叙述。简而言之,小说家以卖地事件为核心,将三组矛盾囊括其中,并且在叙述中快速地完成了对人物的介绍以及情节的推进。
在这篇小说里,一个符号工具必须对三代人同时发挥作用。而弗兰纳里·奥康纳安排的卖地事件同时对三代人发挥了作用。这就需要仔细分析卖地对三代人分别意味着什么。
对第一代福琼老人而言,卖地,从现实利益层面表明福琼老人仍然对这个家族具有强有力的掌控。从理想层面则表明了福琼老人对国家现代化事业的支持。
对第二代人芘茨而言,卖地,从现实利益层面提醒芘茨自己仍然寄人篱下,更重要的是,所卖地块是芘茨唯一成功清除异味堆心菊的地方(异味堆心菊不适宜奶牛食用,这一点,韩译本没有标注出来)。从理想层面,虽然小说并没有点明芘茨的动机,但可以由老人对现代化支持的态度推测出芘茨属于对现代化抱有保守价值观的一方。
对第三代人玛丽·福琼·芘茨而言,卖地,意味着“我们看不见风景了”,“我们从前廊看不到树林了”,“这块地是我爸爸让牛吃草的”(引自张译本)。从此,福琼老人判断,玛丽心向其父。很多评论也据此解读。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玛丽·福琼·芘茨反对卖地的理由最为纯粹。从日常经验判断,儿童习惯了原有生活后,会排斥变化。浅显的例子,孩童第一次进入幼儿园大哭,这并不表明孩童真的不想去,而是表明孩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由此来看,玛丽·福琼·芘茨反对卖地只是因为看不到风景了。此外,如果玛丽·福琼·芘茨是出于对父亲的爱所以不想卖地,这是不符合我在上面描述过的家族代际矛盾的。
梳理完卖地事件对三代人的影响后,来看弗兰纳里·奥康纳是如何安排的。卖地事件第一代人与第二代人的矛盾。弗兰纳里·奥康纳拒绝让第一代与第二代发生正面冲突。小说给出的解释是福琼心脏有问题,芘茨寄人篱下,因此两人都避免正面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使得芘茨对卖地事件的愤怒不能对准福琼老人,那只能对准玛丽·福琼·芘茨。况且,小说家为了给芘茨对玛丽的愤怒增加合理性,特意安排玛丽·福琼·芘茨的母亲认为是玛丽煽动福琼老人卖地的。
第三代人受到的委屈又传回第一代,这样,一条无限循环的链条就被形成。简单梳理一下,弗兰纳里·奥康纳建立的这一无限循环的链条。第三代玛丽因为要看风景而不想卖地,第一代福琼老人认为这是玛丽倒向其父的信号,因此对卖地更坚决,对第二代芘茨更愤怒。第二代芘茨无法阻止福琼老人卖地,怒火中烧,拿起皮带抽打玛丽·福琼·芘茨。这样轮回一转,使得第三代人不想卖地的原因更复杂,而第一代福琼老人看到芘茨用皮带抽打玛丽·福琼·芘茨,因而对芘茨恨意更加坚决,对卖地也更加坚决。这样可以看到,弗兰纳里·奥康纳用卖地事件把三代人的纠葛成功地链接在了一起。更可以看到,弗兰纳里·奥康纳建构了一条没有出口、无止境回环的家族矛盾链条,《郁林在望》就是围绕着卖地这个核心事件来建立的。
小说的情节线大致是这样。①一块地已经被卖出,家族第一代和第三代在看机器平翻土地。②第一代在饭桌上宣布再卖掉家门口的地。③第一代去就卖地进行谈判。④第一代去县政府拿地契。⑤第一代去签订卖地合同。情节每进展一步,家族矛盾就会被进一步激化,第一代和第三代就会从平缓走向彻底的撕裂。
特别需要留意第③④⑤,为什么第一代自己一个人能搞定的事情,小说家非要让第三代也跟着过去。因为如果拆分,叙事效率会大打折扣,卖地事件和家族矛盾的有机联系也无法形成。
最后,需要分析卖地事件在小说内部具体象征着什么。我以为卖地标志了城市化的扩张,这表明美国城市化的飞速扩张对乡村的威胁。这样,可以看到,奥康纳的预设主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对家族伦理关系的破坏,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撕裂,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灭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