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者开篇就提到了书名中的“四万万”,这是指中国民国时期的人口总数。这个称呼让我们知道这本书讲的是那个时代。接着,解读者介绍了作者克劳。克劳最初是记者,后来成为商人。他在1911年来到中国,正好赶上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府的成立。克劳亲眼见证了新政府的建立,与人民做生意,并对日本的侵略表示支持。他回到美国为民国政府的抗日事业奔走呼吁。解读者提到,很少有外国人能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克劳可以算一个。书名中的“顾客”体现了作者的身份为商人,所以这本书讲的是关于生意的。
解读者从买家和卖家两个角度来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讲的是民国时期的中国买家。中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所有商人都希望将商品卖到中国市场。然而,理解中国买家的喜好对外国商人来说很困难。解读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这一点,比如西方的奶酪在中国不受欢迎。还举了一个具体例子,关于一个二手商品-德国汉堡的铁掌。这些铁掌最终在中国被铁匠重新利用,变成了剃头刀。中国消费者对商品有着意想不到的用途,如橡胶热水袋本该是医疗用品,但在中国被用于美容。解读者提到,民国时期的中国人擅长“物尽其用”,他自己的中国仆人会收集他扔掉的废纸来卖给穷学生。
第二部分是关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卖家。作者提到,他观察到中国的店铺中,服务员人数总是多于顾客,这是因为中国商人通过雇佣一些不需要的员工来吸引潜在的客户。中国商业是一个人际网络的商业。另外,作者提到了民国时期的办公室文化,互相帮助同事保住自己的饭碗。举了一个关于画招贴画的例子,一幅招贴画需要多位画师共同完成,每个画师只画自己擅长的部分,保证大家都有工作。作者还提到,这种保护别人饭碗的观念不仅适用于互相熟悉的同事之间,甚至适用于陌生人之间。举了一个雇佣小伙计打听棺材销量的例子,因为雇佣的伙计怕失去工作,所以会“谎报数据”。作者还提到一个民国时期的洋人老板在裁员时,中国高官建议裁掉能力最强的人,因为能力强的人很快就能找到新工作,而能力平庸的人可能再也找不到工作。
作者通过买家和卖家两个角度,介绍了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的特点。买家有着不同于欧美市场的消费喜好,卖家通过人际网络和互相帮助来吸引客户和保住饭碗。这本书展示了民国时期中国商业的独特之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