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和朋友一起共读时候,大家票出来的,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引用有多、用词也晦涩难懂,读起来真是枯燥的厉害,可是读着读着,发现实际上就是从强制工作→内卷→自我内卷→丧(倦怠),突然一下子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书里还是有很多点都让我感同身受,特别是看似积极的自我内卷——自卷,忽然发现这不就是我吗!真是要命。
这两年因为读的书越来越多,也读了不少效能、时间管理等等的书,不知不觉间就开始追求高效工作、高效生活、甚至是高效休息……从原先的月计划、周计划,甚至细化到了早上还做日计划,并且计划得非常详细,具体到每个时间段。月计划、周计划完成度都还不错,但是日计划就总是很难完成,虽然我也不追求必须一模一样,随时有事能随时调整,但每天晚上看,用于“消遣娱乐”的时间总是那么高,然后总是感到懊恼。而且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很积极、每天都很充实,但是坚持了几个月之后,突然因为意外事件断了日计划,之后就再也续不起来了,而且断了之后有段时间还挺自暴自弃的。
同样的,读书计划也有这种自卷趋势,18、19年都只读了15、6本书,然后20年计划一年读50本,轻松达标超额完成,于是21年提高要求计划读100本,又轻松超额完成,然后22年计划150本,再次超额完成,于是今年年初计划了200本,然而今年上半年工作太忙,而且忙着读更多书导致我本来还要做的更重要的事从22年开始就完全没有进展……5、6月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些本末倒置,这才把读书目标又降回了100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不就是疯狂自己剥削自己么……
以及,下半年工作又恢复了和去年差不多的节奏,不过发现自己在单位上总能高效做事(包括工作和学习读书等),而到了周末在家就很难自控,基本上赖床、玩手机、无所事事混一混啥都没干就马上周一了,于是又不自觉产生了一个计划,就是周末也按工作日的时间起床、吃饭和工作时间读书做家务等等,形成一个日复一日的好习惯。一直到这本书都读了一半,我还仍然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呢。然后读到“节日”相关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连忙给自卷踩了一脚刹车。
————
现代社会从过去的“规训社会”逐渐变为“功绩社会”,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倦怠社会”。这个转变正好可以一部分合上工业化→信息化,当然更契合的还是标准化→内卷。
——规训社会→功绩社会和倦怠社会
规训社会本质上是他者的剥削,由“否定性”强制法规戒律驱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功绩社会则是披着“自由”的皮的内卷,看上去很积极,实际上是自我剥削的社会,由“肯定性”的自发行动和内在动机驱动——能够做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伴有一种自由的幻觉,患者无比兴奋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断追求绩效最大化,直到精力枯竭、最终崩溃→倦怠综合症。
倦怠社会的“倦怠”说的不是身体上的疲惫或者健康垮了,而是精神上的疲惫和筋疲力尽,最终导致自我谴责、歇斯底里、抑郁、自我毁灭。
现代科技加剧了转变,原来只能在办公室工作的,现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构建了一座移动的劳动营。
1.卷
就像同一家公司内的员工内卷,卷生卷死,互相争斗,最后导致全员崩溃。功绩社会促使人自己不断和自己比,不断优化自己,永远鞭策自己前进,把弦越绷越紧,直到断掉。
其实不止工作,个人的提升啊、读书啊、家务啊、交友啊,各方面都是,连休息都要算计如何才能高效休息……什么都讲求效率,讲求正收获,追求效能提升,一刻不停地向前、向前、向前,乍一看像是积极地生活,实际上过度的积极性把精力消耗殆尽,就像服用越来越多的兴奋剂,然后疯狂一把最终燃烧殆尽跌入倦怠。
2.无限可能性→结果:迷茫
功绩社会大量解除了规训社会的种种限制和禁令,甚至完全消除了界限和规则,导致普遍的无序和毫无指引。
失去了统一的评判标准以及规则和指引后,个人失去了对未来的打算和长远目标,失去了参照无法评判和选择,变成没头苍蝇不知道从一片荒芜中往哪里去。就像如果前面只有一条路或者两条路可选,那么感觉不自由和极大的管制,但是当四周一片平坦没有任何路,任何方向都能走,但也看不见路通向何方。实际上就等于是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往哪走,胡乱走或者站着不动都很焦虑和恐慌。
3.理想自我→结果:自我攻击
功绩社会看上去积极又自由,且一切皆有可能,于是人们按理想自我构造自身,但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存在鸿沟,甚至于由于卷,达到一个理想自我的一瞬间就产生一个更高的理想自我,于是真实自我就被困在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里,伴随着自我攻击、失望,最终造成抑郁症。
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什么可能→抑郁症直通车
4.过度刺激→碎片化、浅薄化
过度得积极性还体现在过度刺激,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消息涌入,由于自由性,每个人也有无数的事想做、要做,于是形成了一种多线进行而不能专注的模式。就像短视频替代长视频、三分钟讲电影替代两小时亲自看一场电影、140字短博文替代长博文、长博文代替读整本书、碎片阅读代替深度阅读。
之前读的哪本书里说,信息化社会正在改造我们的脑子,让它渐渐只能接受碎片的、浅显的东西,而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这本书里也提到过载的信息和过度的刺激,如果没有拒绝的能力,只是积极地全部接受,那么就会不停被打断和切换任务对象,不能进行深度思考,更无法创新创造出真正的成果。
——怎么办
1.不去做某事的能力
人要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能力:积极的能力——去做某事的能力,消极的能力——不去做某事的能力,注意不去做某事并非是做不了某事,而是能但不做。要取舍,现代社会看不完的消息,做不完的工作、读不完的书,没有取舍,那就只有疯狂了。
2.间歇&节日
间歇是完全没有工作的时间,一段完全放松的游戏时间,一段漫不经心的时光。现在流行的正念啊、冥想啊,就是想通过什么都不做的无为,来摆脱蜂拥而至的事物,通过极致的无聊来反而激发创造性和寻找积极和消极的平衡点。
节日本来有特殊的意义,通过一些场地和仪式,人们在这个时候完全和日常区分开,获得神圣时刻。但是如今的生活没有了节日,每天都是日常,时间毫无区分,并且被用于工作。放慢速度、或者“高效率”休息什么的并不能让我们重新获得这个神圣时刻,或许要重新找回那些仪式感,从心灵上彻底找回“节日”,把自己从飞转中拉出来。
3.生命本应复杂而丰富
商品化社会,每个人都成了商品。生存被简化成了一段长度,生命也被简化成了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总和,人的价值简化为市场价值。人的生命好像成了一种生物机能,好像资本能创造更长久的生命,这样的简化让生命变得空洞无物,并且还造就了健康狂热症。有的人极致地追求健康、身材等等,就是生命被简化之后的表现。其实生命本应是更复杂、更丰富,就像人们都说生命不应只有长度还要有厚度,每一天的生活,像港剧里最爱说的,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嘛~
时值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又请了个公休,从上个月27日就开始无所事事地休息,想干啥干啥,前几天完全就沉浸在看小说、看电影、躺着无所事事、也有兴起读读书学学习、胡乱弹弹指尖琴什么的,今天也没什么计划呢~啊,之后还有好多天,毫无负罪感也没有一点焦虑,感觉真是好幸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