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书店书架上,中国文学的数量远远大于日本文学的规模。普通的中国读者至少熟悉村上春树、太宰治、夏目漱石和东野圭吾,但在日本,读者几乎无法在畅销书台上找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刘慈欣可能是个例外)。
中国文学在日本主要流行于研究者和评论家之间,与其他外国文学一样。打破这一局限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具备普适美感或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比如史铁生;二是赢得国际大奖的作品,比如莫言。
我想给出一些外行的评价。日本出版的试图系统性介绍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专业人士并不少,但很显然它们并没有在市场中取得成功。我认为原因主要是这些编选的主题过于宏大,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选”、“女性文学选”、“小说选”,一般读者很少会对这样的大类别感兴趣(相比之下,日式推理小说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这种编选思路可以说是完全偏向学术派的。
中国文学在日本缺乏市场化的推介,根本原因则在于从事翻译与评论工作的人太少了,而且他们大多数都集中在研究机构中。而这种情况恐怕是因为中国的文学输出本身存在很大问题。就个人而言,我很讨厌莫言,更准确地说,我对所谓的乡土文学感到厌恶。如果莫言代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形象,我会感到很无力,因为我喜欢的作者甚至在国内都难以出版纸质书。
中国文学存在主流和导向,这决定了海外传播和阐释的受限性,也决定了80、90年代只是微弱的一束光芒(这个标题非常贴切)。也许回顾新时期文学传播史能够给我们当下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经验,我们需要像刘慈欣这样偶然却夺目耀眼的“闪光”,来打破这个尚未完全开放的领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