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月去长沙,这本书一直零零星星看到现在,失落时候看,总能找到一些共情的地方。
知识可以分为技术知识和生活知识。技术知识可以继承,可以只是了解而不理解(克氏分法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区别有点大)。与之相对,生活知识必须理解透彻,并且伴随着成为怎样的人之类问题。比如,什么是成熟?为什么人们会焦虑?快乐与冷漠的关系?诉诸权威与自由的关系?
拿快乐与冷漠的关系来说,克氏的观点是:对快乐的追求导致了今天的冷漠。用边沁的话而言,人是趋利避害的,对快乐的追求实质上是对恐惧的逃避。一旦恐惧,一旦逃避,将会产生习惯,这样的习惯逐渐会将人磨至冷漠。书中举例印度男人怕女人,妻子的泼辣让丈夫习惯于即时的快乐,但快乐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让人天生的敏感消失掉了。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知识分为实然和应然,类似经济学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经济学在做实证,因果分析可以做到极致;但对一个个体来说,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没有人能通过知识教会。
这本书体会最深的是,区分现实与概念。就拿日常中的一棵树而言,自从学过树这个词,这个“象”之后,再也没有好好去观察一棵树。当然,语言是很好的分类的发明,是一种沟通的妥协,但是语言背后的丰富性更加充足,需要在现实中体会。另一个更常见的例子,当一个问题被提出时,答案就蕴藏在问题里,答案的难度取决于问题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现实-问题-答案这一链条逐渐脱离,答案与现实面目全非。
全书多以对话体形式呈现,注重沟通中获得知识的涌现。快乐与冷漠的叙述很干巴,带些论理带些说教,我自己再读一遍也不会相信这些东西,更别提看书评的人。读者中一半认同克氏,一半觉得他是神棍,道理就在此。读克氏的书,先带着虔诚来读,心诚则灵;心不诚如同学校的填鸭式教育,看完即忘。
除此之外,还有日常生活观念和行动的转变,拿我自己做实验,这两年读了很多书,带一些偏硬的书,在一个问题抛向我的时候,我诉诸的是(陈嘉映老师笔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远一点会想到休谟的怀疑论和康德的人要诚实。这些虽可以帮助做到有效分类,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还是需要人去做,和人打交道。最近半年,也慢慢试着打开自己,从I转E,多倾听多理解。
“理解不以自我为中心,理解是不同中心的沟通,理解要求脱离固有的立场,要求克服自我。把什么见解都还原成立场、动机、心理,就扼杀了学术,没有理解的宽容是一种空洞的姿态。” ——陈嘉映《从感觉开始》
对于少数群体,部分人“说尊重但不提倡”,但是这尊重恐怕也不是基于理解的尊重,很站不住脚,因为真正理解了然后尊重的话,是不会加上后半段话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