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生活了20多年,第一次发生面粉生虫的事情。唏嘘震惊之余,看着半袋面粉,脑海里扔还是留两个观念开始打架。我干脆扔下俗物,翻起桌上的书卷。
没想到,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告白》第一辑:烟村旧风景,瞬间挽回了我半袋面粉,也抚慰了我的身心。
在先生朴实优美、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我感悟到他一生的“惜物、惜时、惜人”这一珍贵品性,应该是从小在艰难困苦中养成的美德。
在他的小传中读到,先生出生于一个穷无立椎之地的家庭,红高梁饼子难以下咽。但他在两三岁时就用一声甜甜的“奶奶”换得了族中“举人奶奶”掏出的一小块馍,这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四五岁,他吃到的白面是用劳动换来的。
春夏秋季,他打草去二大爷家喂牛,蹭饭,心安理得。
麦收季,他顶着毒辣的日头,吃着拾的十斤八斤麦子磨成面粉,做成的白面饼子,是何等的幸福。某年中秋,他破天荒地吃到母亲递过来如龙肝凤髓般的月饼,直到若干年后才想起,母亲毕生与红高梁饼子为伍,白面、月饼从未尝到,好吃的都留给他这个宝贝儿子。
六岁离开母亲外出求学的先生,之后几乎没再和母亲亲近过。立志养活母亲。然而,天不随人愿,大学未毕业,母亲就去世。
面貌模糊的母亲,记忆中好像一辈子没笑过。但邻居说的“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这句话,却饱含了多少辛酸和悲伤。这是先生母亲的心声,也是千万个母亲对儿女外出求学、工作、不能相见时的牵挂和惦念。
在小传中读到,先生留学德国时,身处飞机轰炸的头顶,眼前是断壁残垣,肚中是饥肠辘辘,手中是不释书卷,心中却有着“学成回国”的朴素信念,支持着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即便回国后因梵文书刊资料的缺失,导致研究中断,他仍然秉承“有什么饭,就吃什么饭,有多少碗,就吃多少碗”的指导思想,安心地做起杂家,翻译与写作并举,始终如一。
他珍惜物品:留学时从德国带回的手动剃须刀,他用了六十年还把它视为珍宝。
他珍惜时间:从医院捡回一条命回家后,依然在每天四点多起床,坐在书桌前,眼前是燕园荷塘,身边是千万藏书。思想已神驰万里,从唐诗想到印度,变成了他笔下可爱的文章。
他珍惜人:他笔下的亲人、朋友、师长,千人千面,如在眼前,至今可爱。
先生一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人类。虽然他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存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