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雨夜打开这本书的,也是在另一个雨天合上它。“雨水”这一元素成为了我与作者、我和书籍的连接点。
这未免不是一种巧合,这本书吸引我读下去的契机恰好是第二章“水边”——因为漏水的缘故,“我”在清晨就被迫与男性邻居交涉的情节。
我也曾经住过漏雨的顶层房间,躺在床上听雨水滴滴答答地落在承接漏水的桶中,成为夜间不可多得的白色噪音。
阅读“水边”这一章时,我想到了这个听着漏雨声,在第二天修葺楼顶的焦虑中入眠的夜。
纵览全书,光影和水,这几种事物成为了在津岛佑子笔下反复出现的意象。身处狭小的岛国,地理资源与文化传统造就了日本文学家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光和影常为对立却又不可分离的矛盾存在,生活在光影交界处的“我”,在面对“自我”与“母亲”的身份是,恰巧成为了这样的矛盾体。而水是柔和的、纯净的,常被视作携有女性色彩的象征,不仅契合了还有作为“母亲”的“我”的双重身份。
师承父亲的文学天赋,《光之领地》更带有强烈的自叙传性质。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更不如说这是作者本人有关自我身份认知的独白,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呐喊。在阅读过程中,尽管得知作者是文豪太宰治的女儿,但我仍旧尝试着刻意卸下“文豪之女”的光环,而是从同为“东亚女性”的身份去贴近、去理解她笔下的文字。
我们能够看到,褪下光环、成为一个独居女性、一个单身母亲的她,在完美地融合自己社会身份的过程从“漏水”这一件小事切入,便已变得令人压抑、沉重。比起房间漏水、需要请工人修理这件事,或许令“我”焦虑烦躁的是,在雨后的清晨,不仅需要应付贸然发怒的邻居,安抚遇到陌生人的女儿、并送她及时前往幼儿园,同时避免耽误工作。在章节的末尾,我想作者仍是心软了,比起令人崩溃的现实,她给予了文中的”我“一个美好的傍晚,修缮后的楼顶上涂上了一层银色的防水漆,成为了一片”银色的海“,而居住在这条街上的”我“成为了“漫步在雪原上的人,又像是漂流在海上的人”。拥有一片”银色的海“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的解决,当丈夫的无能、离婚的困扰和独自抚养幼女的压力排山倒海地袭来时,身为母亲的”我“也逐渐被逼近至崩溃的边缘。
我们曾无数次看到”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等一系列的话语,似乎成为母亲这件事合该意味着一个女性应当变得完美——她理应温柔强大、理应耐心谨慎、理应照顾好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比起哭闹的幼女和消失的丈夫,或许更令我窒息的偏偏是在“我”决定离婚时,丈夫的熟人、教授劝慰“我”不要考虑离婚的时刻。藤野对主人公的喜欢、藤野的优秀、甚至是老生常谈的”为了孩子“都可以成为不去离婚的理由,却甚少有人询问“我”:那你呢和他在一起的未来,你会幸福吗。
在世人刻板的标准中,“我”并不是一位完美的母亲。“我”会犹疑着依赖失败的丈夫,会毫无耐心地斥责干扰自己睡眠的女儿,会大胆地向周围的男性表明欲望,会在心里构筑一处“布洛涅森林”的私人领域,将理应最为亲密的女儿隔绝在外。身为一个母亲,这些“不完美”的元素,让“我”行走在光亮之外、阴影之中,让“我”的房间潮湿阴冷、弥漫着异味。
故事的后半段,“我”接二连三地遇到死亡,但却与丈夫顺利离婚,搬离了第三藤野楼,彻底摆脱了“藤野”的姓氏,成为了顺利出走的娜拉。在文学作品或是与梦境有关的解读中,中,正如“光”与“影”一般,“死”常与“生”对立,这未必是负面的暗示和预兆,“死亡”在“我”的身体中慢慢积蓄着光与热的力量,暗示着“我”从阴影走向了光亮,因为“死亡”而获得了新生。对重获新生的“我”而言,或许谈论“娜拉走后怎样”的议题为时尚早,我更愿将书中的“我”视作一株野植,有光与雨水的存在,在被夕阳照亮的小小房间,也能够扎根生长,让自己的灵魂行走在偌大城市的光影交界之处。
END.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