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读完金阁寺。如果想整体感受小说营造的氛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揉碎,随着作者的意识流行进。
因为此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节著称的小说,而是心理活动和认识的旁白,自然涉及最根本的让书本成立的思想主张或者哲学根基。这样才能支撑起这个小说缓步的推进。
因为我本身的原因,外部事件的杂乱无序,阅读的不连续,经常不能很好的将这份感情彻底领会,现在我只想谈谈自己已有的对书本的看法和我学到的知识。
第一,我想这是一部细腻的文字小说,对自然树木小草阳光水池的描写,对不同时刻黄昏清晨的阳光的描述,还有书本本身主题金阁细处的着墨等等,无不充斥着感情的极度的热爱在里面,很多细节我们在粗糙的生活里,很难去留意。但作者描绘的既生动又真实美丽。这是本书的很大的一个特点,很少在其他书本里看到。
第二,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本书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人心理的描绘,也不同于司汤达和福楼拜,他们更多的将中心放在人的心理活动上面,聚焦于人物心理活动本身,也非常连续。而金阁寺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常常跳脱人的感官之外,和自然世界的金阁、云彩、鱼虫鸟木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人景交融的境界。这种思维的跳跃像是散文,需要紧紧抓住才能跟上它的步伐。我想这或许反应了东西方的一些差异。西方的以人文本的思想复兴,和东方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思想在这里也有体现。
第三,哲学观点的对抗。我现在能想起的书籍设计的哲学对抗观点就是:美与丑的对抗,金阁的魅力,父亲的容忍,鹤川的善良等等,他们都是美得象征。老师的伪善,母亲的背叛,柏木的现实,在我看来都是丑陋的表象。这种对抗,跟浪漫主义巴黎圣母院中的描写有某些相同之处。另外,书中柏木的一段话的认知给我印象深刻,或者说作者刻意强调了,即我们改变世界的想法是改变自己的认知,而不是通过实际的行动促成改变,外部事实的改变终究只是暂时的。这话虽然是柏木说出,但是的确很真实。时间有限我这里不做过多分析。还有一个哲学观点是,存在与灭亡,短暂与永恒。书中有写到,金阁是美丽的,是存在的实体建筑,它看似坚固永恒,其实是最不堪一击的短暂,相反,人类这样一个群里,如此脆弱生命有限,却因为不断繁衍生息反而意味着另外一种永恒。这有点像小时候我们学的陶罐与铁罐,短暂与永恒永远会随着定义的不同相互转换。
当然还有很多需要分析的地方,现在我的心很乱,时间也紧张,有机会再说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