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不仅是一位被读者热爱的作家,更是一位被作家热爱的作家。马尔克斯曾经表示受到福克纳的影响。作家莫言和余华也都把福克纳视为文学上的师父。
最近我正在读略萨的《绿房子》,很巧合的是在西语版自序中他感谢了福克纳。他说:“我写这本书时亏欠最多的人可能还得算是威廉·福克纳。我在他的书中发现了结构精致和风格中蕴含的魔力:虚构小说的形式、流畅切换的叙事视角、模糊性、细节处理方法、音韵感和透视法。”
福克纳是20世纪最卓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开创了将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技巧相结合的小说写作新模式。那些喜欢他这种风格的读者终于找到了它的源头。
福克纳一生不停地写作,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描述了几代家族的故事。不同的作品中出现了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果然,伟大的作家都有点造物主的影子,他们在文字中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十三篇》是福克纳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早出版于1931年。译者叶紫说它是“译书以来最困难也最满意的作品。”我读起来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困难”。这本书运用了很多象征手法,让读者需要动脑筋去思考文章的意义,去理解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情况很常见,经常给文字增添了很多深度和趣味。
再来说说意识流。一提到意识流小说,你可能会想到《追忆逝水年华》和《尤利西斯》。初次阅读时,连续读完这样的大部头是非常困难的。甚至阅读一遍也还不够,你必须全神贯注地融入情境,调动你的思维去理解。好在这是一本短篇集,相对容易一些。
但是,我不得不说,作者非常耐心。他能够注意到环境中的飞虫和火星的闪烁,将它们融入到故事中。每个作品都精心雕琢。单独阅读每个小段落都很明了,但是当它们连在一起时,就像走进了一片大雾。我既头痛于流动的细节,又好奇内容到底在描写什么。只好先粗略地读一遍,然后再回头细读,最后再速读一次。
《十三篇》分为3个部分,每个部分叙述的内容有些差异。关键词包括“战争”,“小镇风情”和“城市生活片段”。同时,也跨越了多个国家,包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
在第一部分的《裂缝》中,我读了三遍。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是非常紧凑。它描述了士兵行军的某一段经历。虽然在物理上距离可能并不远,但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一直在跟随着队伍的脚步前行。我能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战友们聊了些什么。突然发生了一种情况,大家又是如何应对的。受伤的病号尤其引人注目,从求救到哀嚎再到感叹,他们的叫喊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但又都非常顺畅,都是独特的点睛之笔。我很好奇作者对这个细节的意图是什么。
总之,每篇小说都不是读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也不是读一遍就能满足的。读完后,我还想再读一遍,感受一下作者的写作手法。厉害的作者就是能够牵引读者的注意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