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刘学州吗?还记得那个扇儿子耳光后自己也坠亡的妈妈吗?还记得小学生在校园被撞身亡后其母也跳楼自杀的悲剧吗?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是什么将他们推向了自杀的境地?虽然案件本身的伤害会让很多受害者产生自杀冲动,甚至有些人尝试过自杀,但在许多案件中,决定受害者自杀的关键因素并非初次伤害,而是次次伤害。
《不宽恕的权利》 作者:[韩]金泰京 犯罪和人为伤害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远比自然灾害或交通事故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更具杀伤力。人类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边界感、克制的关注以及正确的支持。面对死亡,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让痛苦与生活共存而非消除痛苦。丧偶之痛让人生不如死,但活着的人难道连笑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吗?摆脱心理阴影的有效因素就是“身边人的支持”。
这本书以作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关注犯罪案件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的创伤,引导大众如何客观理性地面对受害者,避免错误的“同情”,以正确的方式同情受害者,帮助他们治愈伤痛,顺利恢复,并重新融入社会。面临一些热门案件时,除了身边人的安慰,更多的是社会的声音。在网络发达的现代,很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但其中不乏过度的同情、虚假的关注以及别有用心的媒体报道,甚至包括偏激的谩骂和舆论绑架。网络暴力成为最危险的二次伤害力量,将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推向悬崖。
要知道,一个人成为罪犯的目标,只是因为在某一天、某一时刻、某个地方,他的运气极差。我们之所以尚未遭受犯罪伤害,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更正直、诚实,或者过得更勤勤恳恳、全力以赴,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运气好一些。
即便不是暴力行为,正向的关注和同情也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因此,我们要适度地关注,正确地同情,如果无法把握好度,不如什么都不说,只是安静地陪伴就好。一句“你现在已经安全了”,一杯静静递来的水,耐心地等待他们,拦住看热闹的群众,不需要说什么,只是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默默陪伴……这些举动将让受害者对这个世界抱有“值得活着”的希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