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场,时值夜晚,亚当和女友在湖上游玩。本该是个美好的夜晚,但打破这份美好的行为在亚当毫无准备的时候闯入。他女友突然消失了,他赶紧划船到岸边去寻找,却意外发现自己进错了房间。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让他措手不及,他只能偷偷离开。 这样的开场有些奇妙,也很巧妙。生活中的风波就是这样突然而来,有时候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我们依然要努力应对,使情况变得更好。而在风波中,有着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和个人内环境,它们相互作用,导致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出现。 整个故事中,闯入者的意义深远而令人思考。有时候,我们成为被闯入者;有时候,我们自己成为闯入者。这种闯入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还包括历史沿袭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它们相互作用,导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 在人与人之间的闯入与被闯入中,我联想到了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阿德勒曾指出,人际关系中的矛盾都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事被别人干涉了;另一方面,是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事。在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这种干涉和被干涉,闯入和被闯入的影子。 故事中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显得过于重视技巧而忽略了本质。比如亚当的父母,他们用心理学来分析儿子,像控制一个鹦鹉一样,希望他成为一只优秀的鹦鹉,而忽略了亚当故意念错了一段简单的童谣。在他母亲的身上,也存在着这种反抗。只是反抗的形式不同。这种微妙的拒绝在亚当成年后被描述为“一种仪式性的对重复的拒绝”。尽管亚当的母亲也拒绝了重复的仪式,但她仍然花大量精力想通过心理分析将亚当培养成“天才鹦鹉”,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闯入和干涉。 关于辩论比赛,故事中对“高速发言”的概念进行了解释。这种方式旨在通过数量来压制对手,而不是通过说服力。这种只注重论点数量的规则已经失去了辩论本身的意义。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脱离现实世界的辩论赛竟然被视为时代的标志,并在企业中广泛运用。这种看似有规则实则混乱的规则导致社会走向精神脱轨,信仰逐渐被异化的社会规则所稀释甚至消磨殆尽。 从个人的视角来看,亚当可能是个熟练的辩论者,也非常有语言天赋,但他的论点毫无功能性,纯粹是为了压制对手而提出的。而作为母亲的简,她可能会幻想亚当的口才最终能被用来从事重要的社会工作。他们一直想培养的优秀天才儿子走上了他们为之培养的路,这和驯养一只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从亚当的角度来看,他对自己的天赋和成就毫无兴趣,他只是在空洞地辩论,一个模仿政治和政策语言的男孩。但生活中,他不得不努力维持自己优秀身份的角色,尽管内心空虚缺乏意义感。而另一方面,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驱使他一直做出某种反抗。 整个故事跨越几十年,从父辈到亚当的孩子。在社会这股巨大的推力下,个人成长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人类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总能找到平衡的点,即使这种方式看起来不一定合理。思维和行为在微小的进步中趋近。 故事的结尾,亚当带着两个女儿去游乐场玩。一个男孩占着滑梯,彼此争执不下。男孩用贬低女性的话语嘲笑亚当的女儿。这不仅仅是孩子之间的问题,而是社会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男孩的父亲对此习以为常,表现出拒绝打破“男孩优越性”的轮回。 对于这种不公正,亚当试图通过沟通来为自己的女儿争取公正,然而却没有效果。最终,亚当不得不使用暴力。这一幕令人深思。暴力到底对不对?男女不平等似乎是更大的问题。在社会大环境下,这种道德的评判往往无意义。男孩父亲无动于衷甚至纵容儿子的行为,弱势的一方不得不选择有效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这是一个无法用道德衡量的行为,但这样的行为令人感到痛快,却在深思之后又让人感到可悲。至少这种敢于反叛的精神是觉醒的标志,值得庆贺。 整个故事着重讲述了如何实现个人成长,通过人物内心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个体的多面性,以及社会环境和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超越善恶的对立下,我们能够更加多角度地看待人与事,并将整个事业和格局放大到历史和代际延续等无限广阔的层面。这使得某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个体的心灵容忍性也更加强大。 除了社会背景,我想特别提一下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阿德勒认为,生命个体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人际关系。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各自面对自己的课题,做好自己,既不干涉别人的事,也不被别人干涉。无论是多么亲密的人,包括父母,都不能干涉。阿德勒通过后果由谁承担来界定这个界限。他人可以参与讨论,表达意见和建议,但无权干涉。比如孩子的成长,应该被视为独立的个体,父母只能给予建议和参与,不能强迫和干涉。 在时代和社会的洪流中,生命个体显得微不足道,在沧海一粟般的渺小中无法左右时代、社会和他人。因此,修炼自己变得尤为重要。愿我们都能从故事中看到自己,读懂自己,做好自己的功课,过上属于自己的独特幸福人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