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好的一本书,写得鞭辟入里,看得让人直拍大腿。自从看了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的东西,我就觉得精神分析很有意思。潜意识才是主宰日常行为生活的根本,是冰川下被忽略的东西。
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我看过很多,有讲原生家庭的,痛斥亚儒父母的,还有各种有毒关系的,这些书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不错,但也有一些非常消极的,看完想把地球炸了,恨透父母。我记得《亲密关系》这本书里说过,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故事都是自己创造的,如果一个剧本一直在重现,那也是自己允许的。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所有的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的书都在讲同一个道理。这本书的作者说,人格成长就是去获得新的人际关系,把爱自己变成去爱他人,生成新的叙事和新的逻辑。用新的经验来覆盖旧的经验。我记得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也讲过,只有摆脱童年模式,才能真正发展出真正的情感。
这本书也写了很多关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东西。我觉得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潜意识和意识之间达不到和谐,无法实现知行合一。折磨一个人的东西,实际上可能是因为爱这个东西。有的人可能想要自由却束缚自己,可能因为他们真心热爱这种束缚。有的人总是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总是陈述自己的不幸和困苦,因为他们喜欢扮演受害者,喜欢承受苦难。虐待和被虐待是相互滋生的,PUA和被PUA也是相互帮助。不成功的人可能根本不想成功。工作狂累到吐血还要继续工作,是真的热爱工作,可能是因为重复童年经历。这就是命运的强迫性重复,重复的故事、重复的情绪、重复的关系、重复的循环。总之就是在一个故事中打转。比如以前我总是很忧郁,一方面我觉得快乐可能是对自己的背叛,另一方面我觉得痛苦的时候我是存在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会敏锐地思考问题。在快乐的时候感觉自己就不存在了,所以不敢快乐,所以我喜欢忧郁痛苦。
这本书还讲了其他一些常见的问题。有些人总是扮演受害者,总是被辜负,这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这种角色。而且我对自己的存在总感到羞愧。作者还说,如果别人不提供帮助,就不需要提供帮助。所以说,放下助人情节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不是冷漠。
我碰到过投射的问题,因为我内心很脆弱,看到别人诉苦就会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出去,但对方并不一定那么脆弱,而是我把我的孤独和脆弱投射给了别人,最后发现白白浪费了感情。实际上,大家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一个人一直诉苦确实需要警惕,因为她可能热爱扮演受害者。
还有一些老种人特有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那么严肃不苟言笑,人格比较弱,承受不了这个世界的激情。为什么工作那么痛苦,不能发挥创造力,因为工作被赋予了太多象征意义,工作意味着长大成人,但内心却住着一直不能工作的小孩。为什么少年老成被视为对生命力的压抑,压抑成瘾,追求宗教,无欲无求。这并不是宗教,而是邪教...这里省略一万字。
攻击性的表达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攻击越强烈,爱就越深。矛盾的情感体验就是我既爱你又恨你。
以前常说爱人要先爱己,但作者说要真正打破怪圈,需要去爱别人。走出自我的小圈子。
我觉得选择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方向很有趣,不知道以后是否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一下,但我担心自己还不能很好地帮助别人,每次听到别人的悲痛,我总是先把自己抹杀掉。
以前我也面临很多问题,边界不清,无法处理冲突,无法处理攻击,所以人际关系也有些问题,会突然愤怒,突然情绪低落,突然流泪等等。我内心有一个严厉的超我,一个大他者,我现在可以分辨出那些贬损、欺负和羞辱我的人,他们是我的父母、亲人和朋友。
要打破强迫性重复,需要增强自我觉察,找到精神分析师,进行系统的行为主义治疗。
当遇到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找些事情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投身于某项事业中,攻击性就会向外转化。
作者说要成长,要用智慧和决心解决问题,既要鱼,也要熊掌。想要快乐,先要背叛过去。齐泽克也说过,我们与机器人的区别在于我们有主体和情感。我就是我。
总之,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对了解精神分析和指导现实生活都很有帮助。想要成为一个正常人,先要接纳自己的缺点,因为有缺点才是正常的,60分的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了,快乐、愤怒、悲伤、喜悦就是人性。作者说成年人可以解决身边遇到的一切问题,如果没有解决,那是因为不想解决。现在的故事不等于过去的故事,不要活在过去的框架中。慢慢学习,成为独立而充实的个体,祝福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