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盛产于河南禹州神垕镇,历史悠久,名闻遐迩。自古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这既反映了钧瓷制作工艺复杂、珍品难以烧制,也暗含了钧瓷人执着坚守、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的历史现实。
在作家李清源老师的新作《窑变》中,我们得以领略一代名瓷的神韵,以及瓷器背后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原本可以更悠久,但作者选择了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清末时期,朝廷举步维艰,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割地赔款,农民起义、革命军此起彼伏,君主立宪与走向共和激烈斗争,内政外交顾此失彼,民众生活水深火热。作者将烧瓷故事放在这样一个充满火热的时代中,窑变之激烈、之壮阔可想而知。
钧瓷因其窑变而精彩。窑变是一种夹杂着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奇妙过程。这个过程因为与坯胎的制作、火候的掌握等技术相关而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同样的坯胎,同样的火工,放在同一个窑内烧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窑变的关键因素或者说窑变的“秘方”,则是外因的加持,比如烧窑用的是煤还是碳,釉药用的是石料还是掺入金属,以及最大限度激发釉药物性的火候。
作者借鉴制瓷过程反思人生。一件陶瓷经过窑变可以变得绚丽多彩、夺人心神;人的一生也必然会经过种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或坚定前进的路,或改变原有的路,有时候可以为追求矢志不渝,有时候也难免会身不由己。
所以,作者将故事设置在光绪年间,贯穿宣统、民国,直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正是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年代,正是人生、人性经受剧烈而极致考验的年代,比制瓷的窑中之火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事中的人物,有的经受住了时代的淬炼,形象愈发伟岸;有的被时代淘汰,随着窑中之火化作一缕青烟。
执着于制瓷的翟家五代人是经受住淬火锤炼的最好例证。翟日新开创了翟家制瓷的历史,为了生计贩瓷、制瓷,最终琢磨出钧瓷窑变之法,成为钧瓷制造的一代宗师。然而,逢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钧瓷窑变的秘诀在他的手上产生,也在他的手上断流。他的儿子们并没有传承好父亲的衣钵,直至下一个制瓷机遇的出现。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主题。翟日新生活的年代,制瓷只是为了讨口饭吃。他儿子的年代内涵了制瓷报国的情怀。到了孙子辈,二者兼而有之。如今,挣钱固然重要,但也不可避免地涌现以传统文化为荣的自信自豪。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必须发扬光大。只是,流程化、批量化的生产,与一件一件制作、烧制的感觉截然不同。
“技术上去了,艺术下来了”。传统艺术是否都面临着这种归宿?而最能体现钧瓷艺术性的,当属窑变。烧瓷过程中一旦发生窑变,瓷器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呈现出天青、炫红或亮紫等颜色,瓷器的身价也会大幅增长。而人的一生,只要发生一次“窑变”就足够了。所以,有些人追求创新,有些人执着复古,但无论是何者,窑变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部长篇小说《窑变》中,作者以历史背景为幕,借钧瓷窑变的喻义,创作了一部人生际遇“窑变”的大戏。瓷器入窑前大致相同,经过烈焰煅烧,呈现出千般变化;历史是发展的,众生在时代的熔炉中历经磨炼,或命运出彩,或毁做尘土。世界无不变,唯变不变。家国情仇、人间恩怨、情感纠缠、邻里纠葛,都在窑中的一把火中展现出它们原有的本色,且愈加明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