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一、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在这一节中,作者首先指出,西方的浪漫主义视角仍然在主导今天对待废墟的流行态度。作者开始质疑这种欧洲现象的普遍性,并开始重新为研究中国艺术中的废墟定向。
二、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作者追溯中文里最早的关于废墟的词汇:“丘”与“墟”。作者介绍了在典型的欧洲浪漫主义视野中,废墟同时象征着对“瞬间”和对“时间之流”的执着。而古代中国对废墟的理解是建立在“取消”这个观念之上的,废墟所指的常常是消失了的木质结构所留下的“空无”,正是这种“空无”引发了对往昔的哀伤。
三、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在这一节中作者通过画中的存在释读存于其中的废墟视觉和审美。枯树的存在构成了一种视觉和概念上的模糊性:它那废墟般的形体同时拥有非凡的能量和精神。而石碑的存在则永恒地象征着废墟。
四、拓片:废墟的替身
本节讨论的是关于石碑在传统绘画中的再现。作者通过释读原物石碑与拓片的不同意义来说明这种再现模式。
五、迹:景中痕
这一节中作者探讨了“迹”的起源及其与“墟”的不同。作者还提到了四类“迹”:神迹、古迹、胜迹、遗迹。每一个独立存在的迹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第二章: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一、“如画废墟”的流布
作者介绍了欧洲艺术家在18世纪以写实风格描绘“中国废墟”并将其带回英国后,为中国写实画作在欧洲的流布做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本土的优秀艺术工作者也开始画中国本土的废墟。
二、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作者介绍了征服者和幸存者对战争废墟的记录。这些废墟图像让遥不可及的古老中国成为了“一种既是他者又完全可知可视的固定的实际性”。
三、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圆明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供皇帝休闲游乐,还是被想象成一个具有象征含义的空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后,它的废墟象征着一个不复存在的东西交汇的浪漫时期。在圆明园成为废墟之后,它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一个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纪念碑。
第三章: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一、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作者详实的分析了废墟图像在战后所蕴含的意义。废墟图像所传达的是一种悬置的时间性,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混和在一个过渡的、不稳定的时态之中。
二、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作者表达了废墟图像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大规模的拆迁使得废墟成为我们真实生活的往昔与当下的联结。
尾声国家遗产
作者探讨了对国家废墟遗产的重构,包括工业废墟和历史遗迹的重构。这些重构使得遗迹重新定义为生命的源泉,成为了前进的动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