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阴湿且重雾的早晨,一辆开往彼得堡的列车载来了《白痴》的两位镜像般的主角--梅思金公爵和富商之子罗果静,还有一位烦人的配角。然而,在现实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正经历着生命中的“第二次流亡”。
1867年到1871年,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新婚妻子安娜·陀斯妥耶夫斯卡娅正在欧洲旅行。这次旅行没有固定的路线和时间,是一次不得已的旅行。虽然对于欧洲颇为厌恶,但陀氏还是来到了欧洲。这次的游历加深了他对欧洲的反感。在这种反感中,陀氏期待着他们的欲望是征服,是屈服,是缺乏柔情的爱和充满恶意的恨。这一点抓住了陀氏对于俄罗斯人性格的理解。
陀氏善于将俄罗斯人与欧洲人对比,并认为在俄罗斯内部存在着纯粹的俄罗斯人与欧化的俄罗斯人。《白痴》中的几位主角--梅思金、罗果静、娜司泰谢以及阿格拉耶,都属于纯粹的俄罗斯人。而《白痴》中的群像则代表了当时俄罗斯的思潮,包括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和虚无主义。通过对这些思潮的批评,陀氏设想了俄罗斯的特殊道路。
梅思金面对的便是这样一个现状,纯粹的俄罗斯风格在这里很容易走不通。故事的结局也说明了这一点。然而,陀氏将梅思金塑造成了一个耶稣、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并且使他以“白痴”为名,并列在了他们之间。
梅思金公爵在归国后的一次谈话中,曾回想起在瑞士乡间与孩子们度过的生活,这不得不使人将他与牧羊人的形象对应起来。而他的归国,也颇有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之意。在故事快结尾时,梅思金公爵参加叶潘钦将军的家庭晚宴,由宗教问题引起的情绪失控,发表了俄罗斯的上帝与基督思想,并引起了一场骚乱。这一场景可与耶稣在圣殿中的行为做对比。
陀氏赋予了白痴的另一种含义--社会评价中的白痴的反面,意味着纯真、善良、不谙世事、原谅、宽恕、以德报怨、充满爱,一句话,就像耶稣一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