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给宋朝一个总结性的标签,那我以为应当是“繁华风流”。
世人总以唐宋并称,但实际上从唐朝灭亡(907年)到宋朝开国(960年),中间是五十多年的战乱割据。这期间也被称之为“五代十国”。直到军人世家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随后攻灭诸多割据政权,中原大地才迎来一个新的稳定王朝。
要论个人武力,宋太祖可能是皇帝这个职业里面最能打的,但是宋太祖却偏要抑武扬文。于是有宋一代,便成了士大夫最为辉煌、文人墨客最为向往的黄金时代。
要从历史原因讲,唐朝的科举制度刚刚兴起,世家门阀依然力量强大,一直要到宋朝,文人士子的力量才能真正壮大到可以与天子共治天下。
从直接原因来说,宋太祖自己是黄袍加身,得国总是有那么一些争议,自然也担心手下的武将们有样学样,于是杯酒释兵权,对武夫总是存着那么些猜忌。
据说宋太祖立了一块碑,上书“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也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誓言。
所以文人的地位和底气,在有宋一代也便更加的崇高和豪壮。也便奠定了宋朝文采风流的根基。
《宋风成韵》先从宋朝皇室历代帝王对文艺的态度和自身的文艺修养讲起,接着从诗文、书法、精神信仰、碑志写作这几个方面与宋朝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诸多流传千古的诗书名作和文人轶事,将宋人的文艺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
总体来说,宋朝开国皇帝是个宽厚的人,终结乱世,不愿意多动刀兵,更愿意给天下文人更多的厚待。即便心念幽云十六州,也是想着通过“封桩库”存钱的方式赎回,对文人更是做出不杀士大夫的承诺。
这就注定了宋朝的两个基本特征:以经济立国,所以繁华,以文人治国,所以风流绝代。
宋开国时,南唐尚存,那位写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人李煜,在宋朝君王心中埋下文艺启蒙的种子,可叹的是,多年后宋朝也出了一位以“瘦金书”冠绝古今的亡国皇帝赵佶。
总体来说要感谢宋对文人的仁慈,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在官场上不合时宜,被一贬再贬,颠沛半生,却始终旷达通透的苏轼。
若是没有开放的风气,养不出这样胸襟的人物,也许会有些波折坎坷,总不至于因言而丢了性命。
苏轼是文学史上的又一座巅峰,也是谈到宋朝的文艺始终绕不开的人物。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了解到除去那些流传的名篇之外,东坡先生的另一些作品,那些和亲友之间的唱和作品。
“明月几时有”是在中秋佳节思念远方的弟弟的作品,“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对亡妻的悼念,“雪泥鸿爪”原来出自跟弟弟的一次传书和吟,东坡先生的人生理想是“买田阳羡”终老。
唐人的书法崇尚王羲之,到宋时才又推上一个高度。苏黄米蔡,各成一家,而徽宗皇帝的瘦金书,更是独领风骚。
这是一个属于文人的时代,文艺的才能可以养活自己,使得文人们能追寻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命理占卜,宗教活动也便更加频繁。
有趣的是,原来宋朝的时候,人们便已经在研究“星座”、“命宫”。
这是对命运的推演,也是对死亡的思考探索。
人过留名,当一个人走完一生,便该有一个盖棺论定的总结。在文人之间,便兴起请人来写作墓志铭。
此项活动从唐朝就已经流行,到宋依然延续传承下来。写墓志的人身份、地位、文名越高,那对死者也便是另外的一种肯定。
于是文人们借此也能得到一笔不小的润笔费。文艺一生,死后还能给同行贡献一笔稿费作为创作支持,也算是文人的“薪火相传”的另一种方式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