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饮食文化是认知某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承载了人类对食物的认知,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汉语所表达的不仅是饮食作为词汇的意义,还深远影响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规矩制度。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文饮食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初版于1977年,是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先驱著作。全书以朝代顺序为划分,各章由海外汉学学者撰写,考察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大观。每章展开对各历史时期的饮食习惯与风格、饮食结构、进餐礼仪与观念象征的考查,还涉及不同地区偏爱的食材、烹饪技法等。全书全景展示了中国饮食的诞生、沿革、流变,传统与创新并存,讲述了一段段关于“饮食”的精彩历史。
该书也填补了饮食人类学研究的空白,张光直的“饮食语义学”所表达的本质是,社交作为生活的核心,吃的食物时刻在影响双方的交流,这是一种语言。这类研究不仅限于活着的人,甚至考虑了生死相隔的情况,比如古人依靠占卜来决定祭祀仪式的物品、献祭给超自然的食物反映了双方的关系。作者从献祭的对象、食物的选择研究分析了对各自的影响意义,令人茅塞顿开。
在商周时期,饮食美学的规范、习俗和观念奠定了基础。原始祭祀和政治统治决定了饮食的制作和享用法则,促成了礼乐观念与饮食审美的形成。夏商周时期的饮食美学是尊重礼制、以礼节情,饮食仪式化、统一化和规范化的。
商周时代在饮食及其器皿礼仪上的讲究非常繁杂,绝对比西餐要多。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培育粟、黍等粮食,饮食逐渐成为生活的重心。据古籍记载,黄帝带来了熟食,食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礼记·礼器》记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正所谓“藏礼于器”,阶级心理也反映在青铜器食具上。青铜器代表着贵族的神秘,并按照礼制组合成为严格的鼎制度,明确规定了地位不同的人使用的数量也不同。根据规定,使用青铜器是庶民阶层是犯法的。
人类学家张光直认为,“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人类文明的变迁是永恒的研究主题,饮食文化自然是重中之重。饮食相关的不仅是人们的肚子,还涉及日常生活和隐形的统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